教师资格a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历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即从出生到5岁,这一阶段的婴儿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接触社会,这是建立信任的阶段。具有信任感的婴儿往往不会轻易哭闹,因为婴儿的内心对母亲建立了非常强烈的信任感,知道母亲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来到身边。反之,不具有信任感的婴儿会因母亲暂时的离开而焦虑、哭闹。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即5~3岁。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自主感知,如会说“不”、“不要”,会反抗,因此父母应该适度地运用社会的要求来控制儿童的行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个阶段是学龄初期,集中在3~6岁。俗语有云:“三岁看老。”儿童开始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或现象,但往往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能专注于某一事物,同时好奇心强,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新事物所吸引。低年级的学生的集中注意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则在30~40分钟。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比高年级的学生好动。第四个阶段是学龄期,即6~12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习的孩子能够获得勤奋感,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老师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埃里克森认为,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大多数是被教师燃起的。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即12~18岁。人们在青春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危机,如叛逆,这是心理上的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带来的冲突。简单地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基于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本能地带来挣脱束缚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开始思考和怀疑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地位,产生了角色混乱。第六个阶段是成年早期,即18~25岁。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与异性伴侣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与别人真正共享双方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敢于分享和接纳亲密的双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然而这必然存在一部分自我牺牲,因此很多人要尝试很多次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的亲密感。第七个阶段是成年期,即25~65岁。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建立了家庭,因此在心理上生育感比较强烈,侧重于关心和创造下一代,埃里克森称之为繁殖对停滞或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的阶段。第八个阶段是成熟期,即65岁直至死亡。身心衰老时期,老年人为自身生命的延续而努力抗争。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老人其实并不惧怕死亡,其自我是统一、充实的,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影响这一阶段下一代婴儿期的信任感,与第一阶段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循环的心理周期。 
我出生于1964年4月17日(这个日子由于后来哈尔滨市区的一场特大火灾而闻名,所以我的生日为我的家人和许多好友牢牢记住),我虽然出生在哈尔滨,但父母都是四川人,父亲从部队转业,主动奔赴北大荒,后与母亲调转到哈尔滨工作,这之后一直在工厂当普通的干部和工人。1969年,中国与前苏联关系紧张,政府动员战备疏散,我和姐姐随同当时已来哈定居的爷爷、奶奶一起回到四川成都居住,直到1972年爷爷去世,重新被父母接回一起生活。 童年时和爷爷、奶奶及在成都的一段生活,对我的心理成长和性格的形成现在看来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虽然记忆很多都已模糊,但潜意识中,我始终有“成都是我的故乡”的情绪和情结,这种情绪经常以“寻找”、“回乡”、“在途中”等原型反复出现在我的梦中;在后来不同年龄阶段多次重回成都时,我分明清晰的嗅到了我童年时不可替代的气息。又比如,爷爷身世的不凡(辛亥老人、中山先生的秘书)、清高的气质、传奇的经历(奶奶爱讲的)等与当时家境的普通(谈不上贫寒)、父母的平凡老实、生活的朴素等交织环境对我的影响,也是我日后性格中,清高与自卑、爱幻想而不自信、有目标而意志薄弱等性格矛盾的合成因素。 从成都回来后,由于学前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经过简单的测试,我带着满嘴的四川话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这也是我在同届同学中年龄一直比较小的原因。我学生生涯的中小学时代,现在看来是蛮顺利的,当然,少年时应有的烦恼和“愁滋味”也多有经历和品尝,性格中的懦弱、易于满足和意志的不坚定等特征也在进一步形成和显现。比如,由于一直都在普通的学校念书,同学大都为工人、农民出生,我家庭的文化氛围和资源足以让我没用太多的努力就是学习的佼佼者,直到重点高中差3分没考上,也没觉得特别的沮丧,高考时还为自己是学校应届考上大学的第一位学生而略有得意。 如果说中学时代对我日后心理、行为、工作有深远影响意义的过程是我养成了爱读书、喜欢音乐的习惯。父亲爱书和买书的“习惯”在周围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他喜欢的历史、哲学,还是我喜欢的文学、医学书籍,只要能想到和买到的,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几乎竭尽所能、应有尽有,现在回忆起来让我感动不已,虽然客观上,也可能是我兴趣广泛而无一精通、知其然而不求甚解的一种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