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_ever___
概括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与的方法: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1、分析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敬畏自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驿路梨花》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2、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3、分析首段,确定中心。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4、分析结尾,总结中心。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5、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每叙述完一个故事后,就有一段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每一个典型事例后面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6、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7、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8、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对比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9、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姐姐没有学过这首诗 只能给你提供些资料让童诗之花轻舞飞扬 ——浅谈低段童诗写作教学 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 孩子的小脑瓜里盛开着诗的花朵,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长胡须的爷爷,雨点儿是云妈妈淘气的孩子,露珠儿是叶子透亮的眼睛,孩子们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风儿会跑……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有着最纯真的童心,蕴藏着美好的情感、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他们会同情上了一整天班累得满脸通红的太阳公公,会担心夜里小鱼儿在荷叶上睡得是否安好,会为小蚂蚁乘上了落叶船去远航而欣喜…… 这就是孩子写诗的优势,只不过这优势如同一颗种子被埋在孩子的心灵花园里,如果作为园丁的我们能给予阳光,施予雨露,我想这诗的种子也许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新绿的枝头就是那轻舞飞扬的童诗。 一、大量赏读童诗,和诗亲密接触。 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也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进行了解,童诗写作也是如此。让孩子们从欣赏开始,多读一些好的童诗作品,让诗和他们亲密接触。关键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最初的文学的感染。 组织学生阅读童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有课内读,也有课外读,既有集中读,也有分散读,可以用眼睛读,也可以用耳朵读。赏读的诗歌非常丰富,既可以是圣野、金波、柯岩、高洪波、梅子涵等名家的童诗;也可以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优秀的童诗,还可以从成人诗中寻找,像徐志摩、顾城等的有些创作就充满了童趣。 孩子们读多了好的诗歌,就会从中受到熏陶,感受到诗的节奏、情趣和优美的意境。这样一路读来,不但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是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写童诗的欲望。 二、积累童诗表象,睁开诗意眼睛。 童诗写作跟所有的写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童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 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要多组织儿童去郊游,去寻找,去猜想。我们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如初冬冒着寒气的红日、池塘深处的咝咝声、蜻蜓翅翼上的纹路、春日田野的油菜花、夏日瑰丽的晚霞、秋天飞舞的落叶……这一切能激起儿童多少神奇的想象啊! 生活是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儿童的生活中处处都含有童诗的基因。只要你睁开诗意的眼睛,童诗的神思便会在心海里游荡。从生活中获取童诗表象的最大好处是更有真情实感,而真实的情感是诗歌能打动人的灵魂。儿童生活中的各种种样的感受,快乐、生气、伤心、愤怒等等,都是真实的感受。 网络中有些精彩的FLASH片断,也颇具启发性。如《我是一只小小鸟》、《蚯蚓的一生》等,深深碰撞着他们天真、美好、善良的心灵。 三、尝试童诗写作,让诗轻舞飞扬。 当儿童对童诗已经有所了解并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新奇的童诗表象时,就要积极地为他们创设条件,激活这种种表象,让儿童尝试写出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诗。 (一)模仿是通往创作的桥梁。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创作童诗也是如此。模仿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当然,指导孩子们模仿并不是机械的,而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发展个性,提高孩子童诗写作的能力。 童诗的模仿可以与诗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进行。刚开始时,读一首诗,我会在与孩子们赏析完诗歌后,选择最精彩的一句让孩子仿写。如,欣赏了金波的《春的消息》后,孩子们仿照“风,摇绿了树的枝条。”写出了“雨,润红了花的笑脸。”然后慢慢过渡到一节诗,一首诗的模仿。读了高洪波的《我想》后,孩子们模仿着写出了自己美好的想象,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想把爱心,/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汲取甜美的糖浆,/长呀,长——/长成一棵爱心树,/将爱心播撒。 (二)创作属于儿童自己的童诗。 尽管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天真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孩子也常会出其不意地吐出很有韵味的话来。但是,孩子们缺少写诗的经验。我们指导儿童进行童诗创作的主要工作在于挖掘孩子潜在的能力,及时捕捉信息,而不必刻意灌输太多专门的写作技巧。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孩子们写诗的: 把生活中的小事写成诗。生活就是诗,诗就在生活中。儿童写诗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和经历过的事,否则就没有生命,没有真情实感,只能是无病呻吟。所以,引导孩子写诗首先就要让孩子找到触动过自己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形象、语言去表现它。如,有一个孩子每天听着爸爸的鼾声,心血来潮写了一首《爸爸的鼾声》:爸爸的鼾声/ 就像是路上的小火车/ 使我想起美丽的大草原/ 爸爸的鼾声/ 总是时断时续的 /我真担心火车会出了轨 /咦 /爸爸的鼾声停了 /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多么有意思的想象,多么纯真的童心,原来讨厌的鼾声也能写得这么美好。 挖掘文本内容写成诗。读了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孩子们都被弱小的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风雨中的野蔷薇而感动着,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把自己曾经有过的这样的经历用诗表达出来,孩子这样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只蚂蚁困河边,/望着落叶直叹气。/轻轻地,我跑过去,/把它送入落叶船。又如学了课文《画风》,孩子们就迷上了写风:风来了,/淘气地来了,/天空中高飞的风筝,/那是风心爱的玩具。/风来了,/快活地来了,/河边转动的风车,/那是风飞快的脚步。/风来了,/急匆匆地来了,/云儿让出一条条小路,/我知道,风就在小路上奔跑。 在孩子的眼里,风就是一个爱玩耍的娃娃,也许只有孩子才会有这么可爱的想法。 把自然界的景物写成诗。在孩子的心目中,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花鸟虫鱼都是一首首瑰丽的诗篇。孩子们这样写太阳: 蓝天上,太阳是白云飘出来的。/“沙漠里,太阳是驼铃摇出来的。 / 山路上,太阳是竹桶唱出来的。/ 校园里,太阳是我们笑出来的。 当然,诗歌本身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它是有灵性的。我不奢望所有的诗之花都能结出诗之果,但是我坚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诗之种子能长成诗之树,树的枝头定会有诗之花在轻舞飞扬!
作文怎么突出中心思想 突出中心的三种方法首先,观点单一,明确中心。 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整篇文章要紧扣一个中心,防止偏离题意。 而有的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确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下一个理上了。如河南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的是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己。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因此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单一。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掌握全局,避免丢三拉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 其次,精心选材,紧扣中心。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如浙江卷满分作文《醉乡》,这篇文章行文很大气。作者先以一首七绝点明世上万事本为空的道理,接着以一组整齐的句式点明醉乡二字,总领全文。正文部分,作者以李白、张若虚等为例,论述我们不要在酸甜苦辣的潮水中迷失方向,迷失心灵。收尾两段,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再次强调我们应放逐自己的心灵,觅得的一个最快乐最自然的醉乡。作者从名利场起笔,引出寻找“醉乡”的话题,紧契生有所息的话题。列举的人物李白、张若虚以及由此营造的空灵情境都突出了“醉乡”的主旨。精心选材,紧扣主旨,使文章中心突出。 但是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紧扣话题,即使是新鲜、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选好后,并不是把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还要分析材料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真正为中心服务。 另外,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点题的方式多种多样: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全国卷满分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的结尾处“溶溶月,淡淡风,能够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是我们的福分。让往事随风,看云卷云舒,闻梅花香飘万里,忆花香淡雅。”描写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点明了“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这一主题。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部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北京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中有一句话“请救救北京的符号”反复出现三次,这三句话,一句置于文首,一句置于文中,一句置于文尾。这三句话,反复点示,反复映现既突出文章的主旨,又严整了结构、渲染了感情。 从点题的位置看,可以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阅卷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把文章主旨埋在文中,阅卷老师可不会像工兵扫地雷一样,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探测,更不可能帮你去归纳。所以考场作文的中心要在醒目的位置亮出。
概括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与的方法: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的内容的概括、提炼,是通过人、事、景物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主要方法有: 1、分析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敬畏自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驿路梨花》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2、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3、分析首段,确定中心。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4、分析结尾,总结中心。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5、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每叙述完一个故事后,就有一段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每一个典型事例后面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6、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7、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 8、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对比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 9、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十一、记叙文词、句辨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记叙文中的重要词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特别是要体会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重要词语的辨析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藤野先生》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讽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词多义等。 4、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的形容词的运用。“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中的动词运用。 5、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的“高墙”是 比喻的说法,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的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我们每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思想,人们才能清楚地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1)从题目中寻找。在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比如,《我爱家乡的杨梅》、《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2)从材料中归纳。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3)从生活中提炼。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从多彩的生活中,提炼出中心思想。比如,我们在冬季会经常遇到下雪的情景。我们在赏雪时,思想感情也会有所变化。下面的这种感觉,我们似乎都有过。雪下起来了。起初,下的是雪粒,好像半空中有个人抓把白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下大了小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轻飘,慢悠悠地落下来。望着这样的雪景,人们一定会有感受:雪美,生活美,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就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的中心思想。用这一思想去写作,写出的文章必定有浓厚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