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797970
减负后,家长该做什么? 伴随着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减负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学校把原本属于家庭的那部分时间还给了家长和孩子们,同时也意味着把一部分本来应该由家长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重新归还给家长。那么,家长应该从家庭生活的实际出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第一,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减负后,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明显增多,如果不把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时间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不仅会给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而且会让孩子养成浪费时间、做事情效率低下的不良习惯。 因此,家长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首先,与孩子一起设计一个家庭生活日历本,以每页为一天,在充分尊重孩子合理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学习、用餐、休闲、睡眠、机动等几大部分对孩子的日常家庭生活进行分类。第二步,激励孩子逐步执行自己的计划。家长一定要在每晚睡觉前和孩子一起分析计划的执行情况,最初的时候可以对执行不好的地方忽略不计,突出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地方,即使都执行得不好也要表扬孩子已经有了管理自己时间的意识,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第三步,每周都要组织一次点评表彰活动,由孩子本人和父母分别对上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再制订下一周的计划。这样坚持几个月后,孩子不仅会从中体验到合理规划的重要性,而且会品尝到合理规划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事情的甜头,就会自觉自愿地规划自己的每一时,每一分,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第二,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承担家庭责任,成为家庭卫士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的摇篮,是带给每个人亲情关爱最温暖的地方,因此,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在家庭生活中跃跃欲试的愿望和行动。尽管受年龄和学业限制,他们能够参与的家庭事务有限,而且有时候显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这种经历和体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一定的家庭生活能力,让他们在替父母分担一些责任的过程中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家庭观念,培养他们爱护家庭守卫家庭的美好情感。所以,家长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制订“爱家公约”,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各项家庭事务进行明确分工,然后相互督促,共同遵守。特别建议家长们充分利用减负后孩子们提前放学回家的这段时间,把给家人准备晚餐的任务交给孩子们,准备什么,准备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可以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确定。无论这个工作的结果如何,对孩子们来说都是自我价值在家庭中的一种体现,他们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收获到为家人提供服务后的幸福。 第三,与孩子一起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美与和谐 在所有的家庭活动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莫过于一家人外出郊游。此种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家人洗刷掉学习和工作的劳累,增进亲人间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自然,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从而在体验中形成关爱自然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张本地地图,让孩子把城市周边的村庄和名胜古迹全部记下来,制订一个“寻访村庄宝地”的年度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逐一走遍周围的村寨。每走一个地方都让孩子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让孩子想办法结交村里的同龄伙伴,与这些伙伴一起爬爬树、掏掏鸟窝、捉捉迷藏、晒晒太阳,收获一份质朴的友谊。这样的郊游活动距离不是很远,花费的钱物也不用很多,但它带给孩子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一点也不少。长此以往,何愁孩子写作文时眼中无物、笔下无情呢? 第四,巧设情景,磨炼孩子的生存意志和心理抗压能力 当代独生子女的耐挫能力弱,抗压能力小。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溺爱。因此,在学校减掉了孩子们过重的学业负担之际,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怎样磨炼孩子们的意志、培养孩子们坚韧持久的精神和一定的心理承受力上。为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可以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让孩子知道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手到擒来的道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爬山,在假期里组织长距离的骑车拉练或徒步旅行等活动,让孩子在体验艰难中挑战自己,提高身体和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充分运用孩子所崇拜偶像的成长经历,挖掘身边的其他教育素材,采用讨论交流、观点辩论等方式对孩子展开这方面的教育。 第五,帮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对孩子进行与人交往的教育 人是群居动物,离开了集体,人便无法展示自己,也无法通过与人交往而发展自己。从这个角度看,生活在三口之家这样一个小群体中的孩子们是不幸的,他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忍受孤独,他们没有可以仰慕的哥哥姐姐,所以也就无法通过效仿和尝试而习得与大孩子交往的本领;没有天天尾随在后需要他们关照的弟弟妹妹,所以也无从体验照顾弟妹、关爱弱小的感觉。因此,打开家门,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玩伴,这是时代对今天家长提出的要求。家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后,可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和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孩子班里好朋友的家长结成“家长互助会”、“家长俱乐部”,定期举办大集体活动的方式,满足孩子们与人交往的需要,培养孩子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第六,解读生命奥秘,对孩子进行爱与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切爱的教育基础,而爱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了解生命、理解生命从而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内容以人类自身为主,主要包括性和性别的问题、青春期早恋问题、男女社会分工和家庭角色等等,由于这些话题本身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和隐私性,所以,这个任务主要由家长来承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差异而选择相应的内容和方式,确定适合的深度。比如,在洗澡的时候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插图、故事或科教片等形式从正面回答小孩子们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爸爸妈妈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分工;借助青春期教育的科普读物、典型案例、美文欣赏教给少男少女必要的青春期身心保健知识,让孩子感悟爱和生命的尊严。 第七,体验职业的精彩和艰辛,帮助孩子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涯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家长还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增加一项帮助孩子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内容,以便孩子能尽早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对自己的未来做到心中有梦、心中有数。可以借鉴的做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搜集资料,了解当今社会各种职业的名称和基本特点;带孩子一起寻访周围的各种职场高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活;带孩子到父母和亲友所在单位,让孩子通过观察或一定程度的参与来体味职业的艰辛和快乐;和孩子一起到街头摆摆小摊,卖卖报纸和杂物,到旧货市场出售自己家的旧物,在劳动中收获成就。 第八,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个别化帮助 减负给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业、习惯或综合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实施一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譬如,对于学业稍显不良或者存在偏科现象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对症下药、查漏补缺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对于习惯不良的孩子,家长可以趁机和孩子从头做起,从一件事做起,打一场培养好习惯的家庭持久战;对于综合素养有待提高的孩子,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孩子“吃小灶”,让孩子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但是,所有的补习和提高都要以孩子愿意和确保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建立在高压和不尊重孩子、不懂教育规律基础上的一切课外辅导和补习不仅会使学校减负失去意义,而且会导致孩子身心更加疲惫,加重家庭冲突,严重恶化亲子关系。 
我课本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于是有所思……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需要什么?——人才!在这个飞速发展着却又有无数软肋的新中国中,我们要前进、要振兴,要雄起!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应试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高中生的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定理,学生门的课桌上摆着一摞高过一摞的参考书、题海,老师面无表情地在讲台上白云流水,下面的学生机械般的听、写。所有人都在学习着死板的知识,可他们却对一切学习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大家眼里只剩分数、大学。许多老师、学者,乃至学生都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可他们总是无奈的去接受,中央提出的“减负”“全面推广应试教育”难道是口号吗?许多想站起来的人最后却都被迫坐了回去。中央教育部终于有人“爆发”了,三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大声疾呼“我们再也不忍心看到学生在中、高考的恶性竞争的旋涡中痛苦挣扎!再也不忍心看到基础教育漠视人的特点,在严重偏离国家教育目标的轨道上越走越远!种种的改革都被一个理由压了回去,那就是,中国人口太多,我们不得不优胜劣汰,荒谬!人多并不是一个问题,反而是一个极大的优势!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总有他独到的一面,李白曰:“生我材必有用”。而如今为何要用分数来定论人的优劣呢?难道只对那些死板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能在题海和考试中运筹的人才称之为“优”,反之则“劣”吗?难道中国雄起这一巨任只是靠他们这些“高分生”吗?难道三百六十五行只有这些学习好的人才是中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才吗?这个以分数定论人的社会真叫人哭笑不得,有谁听过哪位学者、教育家对中国的教育有过积极的评价呢?中国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可在我看来,现在却仍未走出封建教育的枷锁!多少人的一技之长,过人之处在父母、学校、老师、高考的面前被扼杀!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吗?德国一位高筹教育学者提出一个现象,他说 :中国学生的教材比我们厚,分数比我们高,可你们却还要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大家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的应试教育把我们锻造成一个又一个“学习机器”。一切创新的思想,每一个实践的机会,都被高考无情的拒之门外,一些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却被老师和家长定义为“不务正业”“旁门左道”,学生门为了高考,为了分数,终日趴在不足一平方米的课桌上写啊,算啊,他们面无表情,对这个社会冷漠无言,我们这些“祖国花朵”就快凋谢在书桌前了。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第欧根尼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基础好坏取决于青年人的教育,这没错,是很正确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是很落后,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可如今去在一点一点的褪去,我们的传统哪去了?现在教育的重心是如何把你的分搞高一点,如何把你弄进一个“一类大学”,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如此不闻不问,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走上一条父母铺好的路,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部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例子:一个中国孩子要买衣服,就去问父母要钱,一个美国孩子买衣服,父母会告诉他让他用自己的劳动获取费用,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素质、德育和独立的培养,对于分数,他们说“只要过的去就行了”他们也会给孩子更多的纵向发展空间,正因如此,才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牛顿等等。每一个美国孩子都非常爱国,他们总是说“我作为一名美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说到爱国,我不禁想到不久前我们班的一节政治课,老师让大家在纸上分别写出原来的理想和现在的理想,听完后,我草草计算了一下,发现一个可笑的现象,80%的学生在原来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医生、老师,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在现在理想中写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做买卖赚大钱,甚至有人写到嫁一个有钱人。我想笑却笑不出来,我们其实都很爱国,可如今我们那伟大的精神究竟为什么消失不见了?我就想做这只出头鸟,喊出千千万万学生的心声,教育的制度需要改革!多教我们一些纵向发展的空间比多发几本《题海》更重要!多盖几所优秀的大学比多印几千几万份试卷更实实在在!做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飞速前进感到自豪,做为一名中学生,我为中国教育的前途担忧!我们想要新鲜空气!我们期待改革!期待得到重视!在高中生的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定理,学生门的课桌上摆着做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飞速前进感到自豪,做为一名中学生,我为中国教育的前途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