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5

wsf3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旅游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大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pplepie99

已采纳
旅游景区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张家界(000430)、华侨城A(000069)、黄山旅游(600054)、天目湖(603136)、 西藏旅游(600749)等。本文核心数据:景区数量,景区结构5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5A级为中国旅游景区最高等级,代表着中国世界级精品的旅游风景区等级。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5-2021年,我国5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我国5A级景区数量为306个。5A级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1年,我国江苏省5A级景区数量最多,为25个。其次,为浙江省,5A级景区数量为19个;新疆位列第三,5A级景区数量有16个。以自然类景区为主参照国家旅游规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将306家国家级5A旅游景区进行分类,2021年,我国5A级景区以自然类景区为主,共有187个,占比达61%。其中,地文景观旅游景区有90个,占比达48%。故宫博物院拔得头筹2021年,故宫博物院在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此外,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前十名多主要以人文类、自然类景区为主。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发展态势良好,江苏省拥有5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最多;在5A级旅游景区中,主要以自然类景区为主。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旅游业发展现状论文范文大全

108 评论(14)

weiying0523

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障碍与模式分新 摘要:湖北旅游企业规模实力小、行业集中率低、企业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不佳,呈现出多、散、杂、乱的局面,不仅在实力上无法与境外旅游企业集团进行抗衡,就是在国内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从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和应对境外旅游企业集团的冲击出发,湖北旅游企业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障碍;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将逐步对外开放,境外大型旅游企业集 凭借其资金、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陆续登陆我国,度过人世后前几年的缓冲期后,湖北的旅游企业将会与境外旅游企业集团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审视湖北旅游企业现状 难发现,湖北旅游企业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资本营运来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使旅游业在湖北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 一、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障碍分析 1、旅游企业规模太小。 旅游企业集团与单体旅游企业相比,在规模效益、资源 配置、融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尢可比拟的优势,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规模效益,它主要通过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节约来实现,最终体现为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目前,湖北旅游企业的规模都很小,没有自己的酒店管理集团,旅行社除了几家国有的旅行社外,其他私营旅行社的规模都太小,没有儿家能够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之列。同时,旅游企业规模小也限制了湖北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旅游品牌,而华侨城集团、宋城集团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都成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器”。 2、旅游企业制度不完善。目前,湖北旅游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众多的旅游企业成了跨行业和部门的行政附属物,并没有成为实际上的经济实体和法人实体。大多数旅游企业隶属于有关政府部门,资产关系复杂.体制很不完善,企业的自身经营受到政府行政命令的干扰,效益不佳。即使是已经组建的旅游企业集团,如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多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简单叠加,市场竞争能力有限。有的旅游企业虽然冠以集团之名,但也属于松散的联合体,聚合水平很低,综合实力不强。 3、旅游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湖北旅游企业经营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消极思想根深蒂固。安于现状,在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问题上,由于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没有保障,总是百般阻挠,造成了集团化进程中的重重障碍。即使政府有发展旅游企业集团的意愿,但旅游企业表面L积极运筹集团化发展问题,背地里却加以阻挠,只考虑自己的眼前既得利益,无视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对湖北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其实也就是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扶持,但同时也要消除隐性的限制性政策,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考虑目前湖北的旅游企业现状,要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必须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2000年,武汉市经过改组成立了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这表明湖北政府部门已经在政策上对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有所倾斜,但扶持的力度还不够。以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为例,它的成立是武汉市旅游局改组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派生品,而且它所能支配的资产和资源也很有限,都是当时划拨的一些不良资产。因此,湖北省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扶持。 二、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1、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市场成长型、政府行为型和混合推动型。市场成长型,是集团的核心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营优势,使其他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与之组合成企业集团,其优点是企业成员之间以资产为纽带,产权关系明确,管理体制规范,企业的整体效益较明显,缺点是核心企业在自身实力的培养上要较长的时间,代价太大,不符合日益紧迫的国际竞争的要求;政府行为型,是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组建企业集团,企业成员以行政或契约关系为纽带,企业运行的动力是行政命令,其优点是依靠政府的影响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集团的实力增大,缺点是集团的企业制度不完善,集团在经营上有时受到政府有关行政命令的影响,不能完全实行企业化运作;混合推动型,是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集团的形成,政府主要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等手段对企业的活动来加以引导,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面协调一致,这种类型融合了前两种类型的优点,克服了不足,是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有效选择之一。 2、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创新。 综合考虑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三种模式,结合湖北省 旅游企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内外环境,全面考虑湖北省旅 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旅游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本文提出 以“资源整合、资产重组、资本扩张、品牌经营”为主要手段 的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1)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四个成长阶段。 一是自然状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处于一种杂乱的竞争状态,有的旅游企业实力强,有的实力弱,但没有一家旅游企业具有绝对的领导实力。这正是目前湖北省旅游企业所处的一种状态,多、散、杂、乱,市场竞争激烈,交易成本高,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个阶段是集团化发展的原始状态。 二是松散联盟阶段。由政府主导将一些优良资产和资源划拨出来(圆圈内的符号表示通过政府划拨出来的企业和其他单位),通过资源整合组成企业集团的雏形,但划拨过来的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进行资产重组,虽然冠有集团之名,但只是一种简单的松散联盟。因而从表面看,企业集团的实力是增强了,但在企业内部还有许多关系需要理顺,如产权的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这个阶段的企业集团只是处于外强的状态,本身拥有许多的资源,但在支配使用这些资源上面还存在多种障碍,不具备向外扩张的实力。 三是资产重组阶段。对企业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通过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各成员企业逐步摆脱与政府的裙带关系,逐步明晰产权。企业集团享有对各个成员企业资源的支配使用权,由集团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再受政府指令的干扰(矩形内的符号表示通过资产重组后的集团状态)。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它决定了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否能取得成功,也决定了集团的发展前景。本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塑造旅游企业品牌,通过品牌的打造来提高集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下一个阶段的扩张奠定基础。 四是资本扩张阶段。这是旅游企业集团不断壮大的阶段,它要求集团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品牌资源,对外进行资本扩张和品牌经营。一方面,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资本融合、并购等手段不断吸纳新的旅游企业加入.进一步壮大集团的实力(图中的小三角形和小正方形表示集团吸纳的新成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向其他旅游企业进行品牌和管理的输出(图中的圆形表示接受集团输出品牌和管理的企业和单位)。通过扩张增加集团控制资源的范围和数量,进一步促进集团实力的增长,最终达到通过企业集团化发展实现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 (2)湖北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的五大战略举措。 第一,资源整合。通过政府行为,将一些优良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整合在一起,先组成松散联盟,增强集团实力。可先以一家实力稍强的旅游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将其他企业和单位整合在它的名下,或者另外形成一个新的企业主体。如可以让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作为核心企业,将黄鹤楼、东湖等知名景区景点整合在它的名下,以行政划拨或转让的形式并人集团,作为集团的子公司,由集团进行持股和管理,盘活资源存量,提高黄鹤楼、东湖等景区景点的经营效益,并提高武汉旅游国有控股集团的竞争力。 第二,资产重组。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资产重组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简单地将几个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组合在一起,并不表示旅游企业集团的实力就增强了,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变大了,但大而不强,因为集团内部还有一系列的关系需要协调处理,该割舍的要割舍,该抛弃的要抛弃。资产重组完全由集团自主来做,可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后的协同效应,真正把旅游集团做大、做强。 第三,品牌塑造。集团除了要进行资产重组外,还要在经营过程中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许多大的旅游企业集团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不仅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品牌更是其扩张的一大利器,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如华侨城集团和宋城集团。 第四,政策保障。湖北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如要避免对旅游企业的高出市场价供给和强制配给,不给旅游企业增加负担等。为配合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政府可以在投融资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加以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投资体制,建立健全的市场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为旅游集团的外部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相关企业的联合,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的进程。希望采纳
251 评论(14)

zhaoshuju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入境旅游市场经济持续增长,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高潮,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还远未消失,面对利率上调和油价上涨,今年上半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维持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经济运行的中长期周期来看,世界经济的走势依然看好。美国能源部对美国基本情况下的世界基本国家的经济增长做了一个预期,美国平均增长2%,2010年到2025年的长期增长为8%,亚洲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本预测周期内的经济增长率为1%,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国家的经济实体之一,到2025年将有可能成为既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根据国家货币基金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产出占到世界总产出的20%。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我国和全球特别是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举措,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首先中国入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积极履行入世开放表以及相关承诺,分阶段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是有各行各业的开放连动效应,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且为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入世以来,旅游业的开放进程是明显加快,1988年作为入世以来,我国旅游业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泰国成为中国公民开放的第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家,此后对中国公民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迅速扩张,呈现出速度空前、规模空前、影响空前的特点。截止到今年的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了109个,实施的有76个。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我国的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政府也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今年,中国台湾国民党、亲民党也应中央政府的邀请访问大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举措,将十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较长时间经济发展仍将处于平稳的上升期,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消费行业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消费的倾向增加,再加上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旅游消费升级,将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契机。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到二千美元后,度假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那么达到三千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的热潮,达到五千美元时就会从洲内市场扩展到洲际市场。03年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跨越了一千美元的关口,国内旅游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度假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在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时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我国正在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经济实体,中华文化正在进入伟大的复兴,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提出了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文化复兴作为我们的战略。当前开始的在世界各地资助设立孔子学院,在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等,这些为中国旅游品质的提升增添了光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崛起的良好时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这两个舞台,中国将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209 评论(8)

Irelia

旅游产业发展呈现阶梯性态势:在第一阶段,游客的旅游大体是观光,目的是看世界,丰富经历,出行方式大多是团队,选择的目的地主要是名胜古迹、名山名水,以拍照片为主,游客在此过程中往往较疲惫。第二阶段,游客旅游目的增加了休闲的需求,目的地不再局限于名胜古迹,城市周边、自然山水、农家乐园和休闲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人们的徜徉之地,从容游玩日益成为一种爱好和时尚,消费程度加深,出行方式中散客、家庭自助式、自驾游的比例大大增加,开始超过团队方式,出国旅游也日渐增加。到第三阶段,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多样化,目的地选择更在乎环境的优雅和设施的品位,停留时间大大增加,一地滞留型和第二家园式的休闲旅游日渐成为有消费能力者的爱好。其目的不再是为了猎奇或是长见识,而是休憩身心,尽享天伦和自然之乐,借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近年来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很快,但观光旅游仍处于主体地位,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享受型、文化型旅游项目比较少。就旅游的地域性和时间期限而言,一般以中短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相对较少;旅游时间期限较短,一般多为二、三天或三、五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一周以上旅游的比较少。我国旅游业目前尚处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过渡的阶段, 还没有真正进入休闲度假旅游时代。从人均旅游花费看,近十年来旅游人均花费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从2006年的40元上升至2015年的50元,增幅00%;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从2006年90元增长至2015年20元,增幅75%,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增长速度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 与城镇居民旅游人均花费的差距正在缩小。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强,未来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将进一步增长,对旅游业的贡献将不断增加。
252 评论(9)

hotwenlw

旅游地理环境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大部分区域分布在黄河之南故称之谓“河南”。河南之地古属豫州,故简称“豫”。因其地处中华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誉。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面积167000 km2。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有9603万人。全省辖有17个地市、110个县市及48个市辖区。(1)地貌河南地处我国第一、二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带,地势西高而东低,山丘与平原分野明显。按照地貌类型单元可划分为豫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区、豫南大别山地、豫中嵩箕山地和豫东黄淮海平原。境内地形最高点位于灵宝市的老鸦岔垴,海拔8 m;最低处位于固始县白露河口,海拔仅20 m。境内水文网分属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黄河干流横贯中部,过境河道长711 km,流域面积3600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境内干流长340 km,流域面积8830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发育在南阳盆地中的丹江、唐白河是汉江支流,属长江水系,省内流域面积2740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区属海河水系,省内流域面积1530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气候河南省气候温和,南北过渡特征明显,大致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南坡为界,其南属亚热带,为湿润地区;其北属暖温带,为半湿润地区。两者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和70%。在自然景观上,伏牛山和淮河干流以南水田盈野、稻香鱼跃,一派江南风光,是河南省的“鱼米之乡”;而河南省北中部的广大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玉米、杂粮、棉花等,北国情意浓郁。由于地形的影响,即使在同一纬度带上,东西部也有差异。一般西部为山地,气温偏低,蒸发量较小,降水较丰富,适宜森林生长,分布有大片的原始次生林。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有宝天曼、王屋山、鸡公山、石人山、连康山等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东部为平原区,地势平坦,阡陌相连,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3)交通河南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具有承东启西、北接南连、维系四方的战略地位。铁路有京广、京九、焦枝和陇海、新石、宁西(建设中)等线路构成的三纵三横铁路网。公路除原有国道(9条)、省道(103条)和区道(500条)形成的交通体系外,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也正在形成,现已建成的有京珠、徐兰高速公路河南段,正在设计或建设之中的有许南、郑焦、洛平漯、漯周、安濮高速公路及宁西高速公路河南段工程。航空现已建成郑州、洛阳、南阳三座民用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有20余条,每周航班达100多个。(4)电信目前已全面完成18个地市交换程控化,进入本地电话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数字移动网和无线寻呼全面开通。全省电话装机总数(1997年)为3474294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8部。全省通邮乡镇2133个,邮路总长87554 km。(5)旅游资源开发河南省现已确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2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4处,省级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6处、省级7处等等。位于太行山的有林滤山、王屋山、五龙口、云台山、青天河、八里沟、万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东秦岭的有亚武山风景名胜区,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和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嵩山、龙门风景名胜区,桐柏山、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有许多“锁在深闺人未识”的名山大川及风景名胜等待着开发建设。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众多的古迹遗址和散布于青山秀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河南的旅游资源更显多姿多彩。它们不但使广大游客得到美的享受,又可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产业发展环境(1)政府旅游产业政策鉴于河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省政府在1998年7月颁布的豫政[1998]31号《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我省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乃至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九五”至2010年期间,省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我省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旅游产业规模1999年全省涉外星级饭店13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44家;旅行社20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7家;旅游车船公司24家;商贸等旅游服务企业180家;注册导游员1203人。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加快,如少林寺景区配套工程、汤阴岳飞庙、羑里城、安阳殷墟博物苑、济源五龙口景区、王屋山景区、郑州黄河大观、洛阳河洛文化村、开封清明上河图、三门峡虢国文化城、濮阳戚城景区等“八五”期间的十大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大部分已经完工。“九五”规划中的新郑黄帝故里旅游区,小浪底水库旅游工程,伏牛山自然风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等一批省重点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实施之中。全省“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经济体系趋于完善,综合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省已有十所大专院校三十多所中专、职专成立了旅游系或开设了旅游专业,已培养各种类型的旅游专门人才4000多人。(3)旅游产业形象根据资源优势,省旅游部门以“古、河、拳、根”四个字来塑造河南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相继推出的黄河之旅、寻根朝敬、古都巡游、功夫游等20条旅游线路,经过不断的推销和运作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全省目前已有可供参观和游览的景点、项目有200多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有12条旅游专线、89处景点列入国家级的旅游线路。(4)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对外贸易、振兴地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如郑州市的少林武术节、洛阳的牡丹花会、信阳的茶叶节、济源的红果节等等。通过旅游活动举办经济技术洽谈会、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旅游业现状(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八五”、“九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达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分别达8%和2%;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亿人次,回笼货币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到1997年,当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44万人次,外汇收入7万美元,(比1996年增长31%);接待国内游客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人民币,是“八五”期间五年总和的7倍。国际旅游创汇和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998年,全省国际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两项指标,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分别增长6和9倍。国际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国内旅游业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表1),河南旅游业正在由资源型优势向经济型优势转变中迈出关键的一步。表1 河南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简表表2 河南及周边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对比表(2)河南旅游业与周边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开放20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周边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997年河南省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仅占全国平均值的46%和79%。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占全国的7%和13%。表2列出了全国各地区近几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同样是内陆省份、同样是以历史人文旅游景观为主的陕西省相比差距更大。这与河南省全国交通枢纽、文物大省、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22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