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论文怎么写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9

lvxin01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论文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ension32

已采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一种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观看由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理解这几种位置关系之间动态的联系。学生再用课前准备的两个不等圆纸片做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笔者曾对九年级学生作过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对原来的数学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大多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原来的教师充满挚爱和尊敬,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对原来的教师有厌恶、抱怨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弱或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用略带微笑的点头、信任的目光和理解的鼓励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用心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参与探索、发现、获得知识。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从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平面几何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作为数学教师,应用心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在讲“幂的知识”时,笔者拿了一张只有01mm厚的白纸对学生说:“这张白纸经过对折28次之后的厚度有多少?有我们的教学楼这么高吗?” 停顿片刻后说:“要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学生惊讶,教师乘势指出“学习了幂之后,我们可算出其厚度为约26844m。”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启发式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剪、折、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启发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出题: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有32支足球队参加小组赛,每小组4支队伍,问一共要举行几场小组赛?这种题的设计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又符合当前中学生喜欢足球的心理,通过讨论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从解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论文怎么写

127 评论(13)

akwb156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总会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学困生,而这些学困生对数学都是讨厌的、不想学的。分析这些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纪律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对所学的定律、公式、概念记不清、弄不明白;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等等。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学困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呢?    一、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对待学困生,必须讲究方法、方式和场合,坚持正面教育,热情给予鼓励,绝不能讽刺打击或另眼相看。只要他们有些许的进步,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并个别表扬或公开表扬,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的转化。例如:在2000年我所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同学叫黄某。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便利用第一节课的时间,叫学生将自己认为较难或仍未很好掌握的内容写在字条上交上来。当时在黄某交上来的字条上,末尾加了这么一句:“吴老师,我的数学这么差,还有希望赶得上吗?”针对这个问题,我利用下课的几分钟对全班同学表态:“刚才你们交上来的字条中,有一位同学说自己的数学很差,问我他是否还能把数学成绩赶上。在这里我把心里话告诉大家,我对你们每一位都充满了希望,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勇于拼搏,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课后我又挤出时间找黄某个别谈心,对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拿出毅力,赶上先进。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我对他进行了个别辅导,并提出要求、下达任务,要求他自学自补。两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在第一学期的期中检测中,黄某的数学考了55分,提高了25分。这对于只有30分基础的他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进步。看见他考的这个成绩,我心里非常激动,于是便在他的试卷上写道:“我说过你能赶上的,不是吗?”以后,黄某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数学和语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顺利地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深造。   二、针对学困生讨厌数学课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数学教学幽默化,用愉快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喜欢数学   课堂教学气氛的好与坏,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困生才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例题:“45乘以18与16的和,积是多少?”往往有些学困生走一步做一步,一看到18离乘以最近,就直接用45乘18,然后再加上16,显然就错了。为了避免错误,我在教学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话:妹妹吃了哥哥的糖果。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缩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即:妹妹吃了糖果。   接着马上质疑:能不能因为“哥哥”二字离“吃了”最近,就可以先理解为“妹妹吃了哥哥”呢?学生大笑,连说不行,应全面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时我再出示例题,学生已能正确理解了,而且在以后出现类似题目时,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很少做错。所以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幽默的例子是很有必要的。   三、根据学困生学数学难、烦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觉得数学有趣易学   数学知识既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尤其是小学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能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同时也易于学困生发展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与消化知识;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困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例如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他是这样讲的:“老师的一块玻璃台板不小心被压碎了,压成两部分(如图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   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他们的思绪都被激活了,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第(1)块,有的说带第(2)块。教师给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原图一样的形状吗?不行。那么带第(1)块呢?有的学生已能作出图了。这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得出长方形的要素是:对边相等,四个直角。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带第(1)块去实际上具备了长方形的几个要素,等于带走了完整的玻璃台板。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教学,既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在。    四、根据学困生理解能力差、记忆不牢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把直观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数学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的特点,学起来的难度较大,特别对于那些学困生,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做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知识、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抽象难学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学起来就较为枯燥无味,越学越不爱学,而且也很难理解和记住圆柱侧面积的有关知识。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带有完整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它的侧面积指的是哪里;然后引导学生沿着一条高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察寻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a("conten");
10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