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123
我坚持,我收获常熟市石梅小学六7班徐添翼“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古城常熟,与古琴有着特殊的因缘,城内七条溪流横向排列,汇入南北向的主河道,如同一架古琴。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古琴,被它的神秘和庄严迷住了。在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暑假里,妈妈给我请了一个老师,我的学琴生涯开始了。刚入门的时候,尹老师只教了我“勾、挑”两个指法,让我每天各练二百遍。第一、二天的时候,我还认认真真地弹,可到了第三天,我便觉得学古琴太枯燥了,嚷嚷着“不学了”,妈妈听了,立刻皱起了眉,严厉地说:“徐添翼,你算算你一共学了几天琴?才学两天你就要放弃?你学琴以前不是发誓以后会好好学琴吗?做随便什么事都要坚持,包括弹琴!如果你这点事情都坚持不了,你就别学了。”听了妈妈的话,我默默走进书房,认真地弹起琴来,并下定决心要坚持下去。过了几节课,尹老师决定教我按弦,按弦是用大姆指右侧的一块肉紧紧按在琴弦上,然后拖动。我按要求轻轻拖动了一下,呀,可真痛啊!要知道,琴弦就等于是钢丝,用肉划钢丝能不痛吗?仿佛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狠狠地切着我的手指,十指连心,我的心也在痛。我停下来,想歇一会儿,可尹老师却说:“继续,弹琴要有恒心,要坚持,磨出老茧就不痛了。”我只好继续练琴,我忍着痛,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嘶!”我忍不住叫出声来,低头一看,手指已经出血了!见我的手指出血,尹老师才叫我停下来,不过还是让我每天都要多练。第二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我的手上竟然已经长出一个老茧了!如今,我已经学琴三年了。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的深厚。在《酒狂》中,我认识了醉酒佯狂、悲愤踉跄的才子阮籍;在《凤求凰》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用琴音找到知音卓文君的千古佳话。我知道,《关山月》中的月光照在守卫边关的战士身上,是苍凉的;《良宵引》中的月光是淡淡的,如水般倾泻在人们身上,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秋风词》里的月光是伤感的,因为喜欢的人在远方……一首首琴曲,我都会经历一次和古人的心灵沟通。( 文章阅读网: )仔细回想,在学琴的三年中,有泪水,有欢笑,有喜悦,有紧张……我不仅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磨练了意志,而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内涵。 
偶然性,音乐演奏中最大的偶然性是一种二度创作,创作就会有创新就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古琴艺术中最大的特点是她的打谱艺术,你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考虑!
琴德精神与大学生的“为学” 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康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古琴时,常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即:古琴本是一样乐器,其研究应当属于音乐史的范畴,但古琴的发展、成型、流传、研究又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莫大的影响。只要我们面对古琴,就无法割断其与文化母体之间的脐带而奢谈其音乐史上的存在价值,亦不能将之作为纯粹的文化现象而剥离其具体音乐环境。在此基础上,古琴的音乐精神是一个综合体,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维观照,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文化瑰宝在今天的存在价值。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宋代,文人阶层将古琴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把古琴音乐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探讨与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信念。古琴流传至今,不失其本身蕴含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虽然面临着许多教学有损的情况,我们也可以从琴德精神中得到感悟,从琴德精神可以学到古代人文高尚情操,对大学生“为学”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琴德精神与“为学”的关系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的精神显而易见,人们无论从事何种事业,其原因不外乎:一是自己的爱好,能使自己获得身心享受;二是能从中获得物质回报。作为非职业化的业余爱好者,他们绝大多数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去学习古琴艺术的,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他们大多不会去想借此要获得特质上的利益,相反还要自己花钱学琴。“为学”是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艺术的动力,也是当代古琴艺术赖以生存普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