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6

maque9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敢于质疑的高中议论文素材事例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u19901008

已采纳
如小泽征尔!小泽征尔参加指挥家大赛的事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判委员会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正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他被大家弄得十分难堪。在这庄严的音乐厅内,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委们立即站立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也放弃了自己的意见。 如聂利聂利是一个12岁的小学生。一次,他在学校学习了关于蜜蜂用翅膀发声的知识。回家后,他发现家门口有一只停着不动的蜜蜂,仍在发着“嗡嗡”的声音,他便将蜜蜂捉了下来,将它的翅膀折断,而蜜蜂仍在发着“嗡嗡”的声音。他便认识到教科书上的知识是错误的,蜜蜂不是用翅膀发声的。经过实验,他知道了所谓权威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他便将这一观点告诉了许多人,终于,权威人士证实了他的发现。

敢于质疑的高中议论文素材事例

118 评论(14)

香芋味

质疑权威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意义深刻的课,就让我在头脑中树立了敢于质疑权威的观念,那堂意义非凡的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对我影响深刻。那时我还上高一,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请产假,所以让另一位语文老师给我们代课。得知这一消息时,同学们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因为这位语文老师正是同学们仰慕已久的陈老师。她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一位国家级优秀教师,教学很有特色,上课极富个性,而且年轻漂亮,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当然,这都是耳闻,究竟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对陈老师的课我们都无比期待,都希望她能为我们很久就一层不变的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百闻不如一见,她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深深折服。她的观念新颖,思维独特,知识广博,教学方法新颖多变,而且她为人处事潇洒大气,极富人格魅力,上她的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没多久,我们全班同学都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是, 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她上课时的一个小细节,让我有些迷惑。一次上课,她给我们说起了“空穴来风”这个词,当说道“穴”这个字的读音的时候,她问我们读xué还是读xuè,同学们意见不一,这时,陈老师非常笃定的在黑板上写下了xuè的拼音,而且还要求我们必须记住这个读音。当她说完,马上同学们的表情都变成了“原来如此”的深信不疑。但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字是读xué啊,难道我记错了?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当时想,而且把老师说的“正确读音”大大的记在了笔记上。但是过了几天我无意中在字典中看到这个字时,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这个字竟然读xué!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么?不过犯错误也很正常,毕竟人无完人。但是,她为什么还要那么笃定的给我们强调呢?因为不敢当面去告诉她,所以我在那个周的周记中,把这件事委婉的告诉了她。写完之后,我还担心老师千万不要生气啊!过了几天,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上课已经好几分钟了,老师一直什么也没说,表情凝重,终于她长舒了一口气说:“我等了一天又一天,终于等到有一个人给我指出我的错误了!”我们还都一头雾水,这时,她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了“穴”和它的读音xué。顿时,同学们一片哑然。接着她给我们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那只是她给我们故意设的一个“圈套”,目的就是想看看同学们有没有主见,敢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没有勇气质疑权威,敢不敢挑战权威,但同学们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不过,她凝重的脸上,突然又有了些许安慰,她说:“虽然没有同学当面给我提出来,但我们班毕竟有一位同学通过周记的方式委婉的告诉了我,还是让我很欣慰的。”这是她面带笑容走到了我的面前,并示意我站起来,对我们说:“这就是我们敢于挑战权威的英雄!”顿时,教室中掌声雷鸣。而我的心也因此波涛翻腾,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受人重视,原来我也可以做的这样好。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给我的心灵播下了敢于质疑权威的种子,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5 评论(12)

lixueyong1157

1、聂利发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蜜蜂发音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这一科学发现出自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之手,确实难能可贵!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小小的聂利发现了。成年人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聂利把它推翻了。《人民日报》的报道说,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许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体现在聂利身上的离经叛道和勇于怀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2、菲涅尔获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菲涅耳,在科学界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敢于挑战,终获得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项。他的获奖,固然取决于他取得的成就,但若没有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即使有所发现,也可能湮灭乡野一生无名。由此看来,只有具备勇于质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才有可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3、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古今中外,勇于质疑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给世界带来福音。 4、达尔文物种起源论。达尔文这个被宗教界称为怪物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质疑上帝造人说他认为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达尔文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并勇敢地发表出来,终于使人们从教会的谎言中走了出来,为后世的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发现被马克思称作“十九世纪三大发现之一。5、加俐略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这一天,伽利略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03 评论(13)

胡飘飘

敢于质疑的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他的祖辈是佛罗伦萨的名门贵族,父亲是音乐家,作曲家,多才多艺,而且还擅长数学,可是他却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名数学家或音乐家,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医生。伽利略11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法洛姆博罗莎经院学校,接受古典教育。孩提时代的伽利略,好奇心极强,喜欢与人辩论,从不满足别人告诉他的道理,而要自己去探索、去想象。他虽是一个音乐师的儿子,却从小就对“天空的音乐”感兴趣,他父亲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说他常常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在学校里,当老师在解说拉丁文的介词,或意大利文的动词的重要性时,小伽利略的心早就随着父亲给他买的作为生日礼物的那只小气球飞到天外去了。他还喜欢制造机械玩具做游戏,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像车、风车、船之类的小玩意儿。17岁时,伽利略进入了比萨大学学医。然而,他以后的成就竟与医学毫无关系。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对医学兴味索然,却迷恋着数学,在他的医学教科书下藏着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背着人,一心一意地钻研着数学。空闲时,就用自制的仪器进行自然科学实验。他深深感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学好这种语言,他决意献出自己的一生。在学习过程中,伽利略表现出了独特的引人注目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爱质疑问难。他不但指责学校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怀疑教学内容。尤其是对哲学家们所崇奉的那些“绝对真理”,他更想探明它们究竟包含什么意义,甚至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也提出了质疑。伽利略的学习动向和实验活动,引起了学校教授们的不满,因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教授们宣布道:“所有科学上的问题都最后而且一劳永逸地被亚里士多德解决了。无论何时,只要谁敢对一条教条式的说法提出异议,教授只需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争论。而伽利略却常常用自己的观察、实验来检验教授们讲授的教条,对于伽利略“胆敢藐视权威”的狂妄举动,教授们不仅写信向伽利略的父亲告状,而且拒绝发给伽利略医学文凭,甚至给他警告处分,因此,伽利略被迫离开了比萨大学,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学医失败者。1585年,伽利略回到佛罗伦萨,在家自学数学和物理,潜心攻读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1586年写出论文《水秤》,1588年写出《固体的重心》,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伽利略的母校比萨大学数学教授的席位空缺了,在友人的推荐下,他当上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这位年仅25岁的教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开始钻研自由落体问题。当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占支配地位,是无容置疑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降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差不多近2000年了,还未有人公开怀疑过。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伽利略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应该同时落地。他的创见遭到了比萨大学许多教授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讥笑着说:“除了傻瓜外,没有人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的速度通过空间下降。”他们准备教训伽利略,迫使他在全体教授和学生们面前承认他的观点是荒唐的,让他当众出丑,永世不得翻身。对于亚里土多德的信徒们的挑战,性格倔强的伽利略毫不畏惧,为了判明科学的真伪,他欣然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决定当众实验,让事实来说话。公开的“表演”地点在比萨斜塔。1590年的一天清晨,比萨大学的教授们穿着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洋洋得意地准备看伽利略出丑;学生们和镇上的市民们,也熙熙攘攘地聚集在比萨斜塔下面,想看个究竟。伽利略和他的助手不慌不忙,神色自如,在众人一阵阵嘘声中,登上了比萨斜塔。伽利略一只手拿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他大声说道:“下面的人看清,铅球下来了!”说完,两手同时松开,把两只铅球同时从塔上抛下。围观的群众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但是奇迹出现了,由塔上同时自然下落的两只铅球,同时穿过空中,轻的和重的同时落在地上。众人吃惊地窃窃私语:“这难道是真的吗?”顽固的亚里土多德的信徒们,仍不愿相信他们的崇拜者——亚里士多德会有错误,愚蠢地认为伽利略在铅球里施了魔术。为了使所有的人信服,伽利略又重复了一次实验,结果相同。伽利略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从而击败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正是这次闻名史册的比萨斜塔实验,第一次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偏见,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神话。后来,伽利略又通过计算,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但是,比萨斜塔实验却惹怒了比萨大学的许多权威人士。从此,年轻的科学家受到守旧派的仇视和迫害,伽利略被从比萨大学排挤了出来。伽利略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思想仍旧十分活跃。不久,在友人的介绍和帮助下,1592年伽利略被聘为帕多瓦大学的数学教授。帕多瓦大学位于威尼斯水城,是一所学术空气很浓,而且较为自由的大学,其医学和数学在欧洲久负盛名。伽利略在这所大学一呆就是18年,这是他科学生命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期间,伽利略陆续发表了一些力学、运动学、声学和光学,以及宇宙体系等方面的著作。同时,他深受帕多瓦大学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佩,每当他讲演时,那个能容纳2000多人的讲堂就挤得满满的,而且许多听众是从欧洲各地特意赶来的。1608年,伽利略从朋友的来信中得知,一位荷兰眼镜商人,在制造眼镜镜片时,能够用凸凹镜片的组合看清远处的物体。伽利略的好奇心又被拨动了,立即开始钻研光学和透镜。他检查了各种类型镜片的曲率以及他们彼此的各种组合方式,用准确的数学公式测量出不同曲率和不同组合所引起的视觉上的效果。1609年,他终于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2倍的天文望远镜。伽利略最初制造的望远镜只能放大物体几倍,但是这架望远镜比港口了望员用肉眼观察可以早两个小时发现进港的船只。当伽利略把这架望远镜献给威尼斯总督后,他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因为对以航海贸易为主的威尼斯来说,望远镜的重要性不亚于一支海军。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兴高采烈地邀请他的朋友们登上威尼斯钟楼的楼顶,向他们展示那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透过他的“魔术放大镜”往远处看。朋友们清晰地看见了远处来往的船只;远方山上吃草的羊群;城镇尽头教民们在教堂中进进出出;夜间观天,看见了“遥远的星宿如在眼前。”这奇特的“魔镜”轰动了整个欧洲,不久,也传入中国。伽利略把这架望远镜称为“我的侦察镜”,利用它探测广阔的天空。他昼夜进行观测,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过的现象:太阳上有黑子;月亮上有隆起的山脉,低洼的平原;木星有4个小卫星绕它旋转;银河是由众多小星群集而成。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他根据自己对星团的观测,绘制了天文学史上第一批星团图,出版了《星际使者》一书,向全世界报道了他新颖而富有说服力的观测结果,比较隐晦地宣传哥白尼的观点。伽利略通过实际观测和深入研究,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完全正确的,托勒密地心说则是荒谬的。为了申明自己的观点,他写下了不朽的杰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用意大利文在佛罗伦萨出版。在书中,伽利略运用大量事实,以“对话”的形式申述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他说:“哥白尼头脑之精细和眼光之敏锐要大大超过托勒密,因为托勒密没有看到的,他都看到了。”这种做法和说法,在哥白尼的学说被教廷正式宣布为“邪说”的专制时代,要冒何等的风险啊!伽利略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科学勇士。《对话》问世后,影响极大,受到了全欧洲广大读者的赞扬,却触怒了当时的罗马教廷,伽利略的名字被列入罗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单。1632年8月,罗马宗教裁判所向《对话》的出版商发出通令,禁止出售该书。并传令伽利略马上到罗马受审。年近七旬的伽利略收到传讯通知书时,正在病中。医生写了证明书:“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罗马,就到另一世界去了。”残无人道的宗教裁判所竟下令:只要伽利略能勉强行走,就要锁上铁链,押到罗马来。1632年底,伽利略在朋友们的搀扶护送下启程了。他冒着呼啸的寒风,经历千辛万苦,于1633年2月到达罗马。这位已经半死不活的可怜老人,一到罗马,立即被监禁了起来。1633年4月,罗马宗教裁判所开庭对伽利略进行审讯,以各种方法逼迫伽利略放弃哥白尼学说。审讯持续了好几个月,伽利略坚持不肯忏悔。裁判所便以火刑威胁,年老多病的伽利略被折磨得精神恍惚,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同日心说一刀两断。据说,当精疲力竭的伽利略被朋友们搀扶着离开法庭时,嘴里仍叽叽咕咕地嘟囔着:“地球确实是在运转呀!”最后,罗马宗教法庭还是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残酷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并没有使伽利略屈服,他的科学大脑一直在无休止地工作着,他说:“我的活动的脑子一直要工作下去。”1636年,他秘密地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和数学证明》。此书总结了他自己长期对物理学的研究,其中包括动力学的基础。书中提供的许多原则和规律,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37年,伽利略双目失明了,再也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了,他痛苦地对朋友说:“在最后的日子再也看不到光明了,以致这天空、这大地、这由于我的惊人的发现和清晰证明后比以前智者所相信的世界扩大了百倍的宇宙,对我来说,这时已变得如此狭小,只能留在我自己的感觉中了。”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含冤去世。终年78岁。1737年,意大利国民为了纪念这位不幸的先驱者,把他的坟墓安置在佛罗伦萨的克洛齐教堂,以示怀念。1980年10月,一个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在罗马成立,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为沉冤300多年的伽利略昭雪平反。历史终于显示了它的公正,伽利略终于恢复了他的清白,如他地下有知,该是可以感到欣慰了。
252 评论(12)

liwenzhong

最典型的就是伽理略在比萨斜塔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很多年来的轻的东西比重的东西落地慢的断论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而伽利略就大胆的置疑!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敢于质疑的事例一:布鲁诺,这位为真理而呐喊的自然科学家,不顾教会的禁令,大胆揭露宗教的愚昧。他把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宇宙观。他坚持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学说。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中心天体降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从而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基础。布鲁诺则把太阳从宇宙中心天体降为一颗普通的恒星,使人们对宇宙的科学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这是对教会宣扬的“地球中心说”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更加彻底的否定。布鲁诺的主张使上百处宗教裁判所宣布他为异端,罗马教庭更是千方百计要置他于死地。为此,他们采用卑鄙手段把他诱骗回国,将他关押在威尼斯和罗马的地牢中达8年之久,企图迫使他低头认罪,放弃自己的观点,向教会忏悔,谴责自己,屈膝投降。然而,在这8年的监狱生活中,布鲁诺虽受尽了酷刑,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自己的学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被处以火刑。布鲁诺四处热情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把哥白尼学说传遍整个欧洲,使他成为反教会、反经院哲学最坚决最勇敢的战士。敢于质疑的事例二: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敢于质疑的事例三:德国数学家须外卡尔特在研究中,质疑欧几里的《几何原理》中的一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两千多年中,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科学家对这一定理的真理性更是深信不疑。但是须外卡尔特的这一质疑推动了数学的一次突变。德国数学家黎曼从须外卡尔特的思路中得到启发,使非欧集合破土而出。黎曼指出,欧几里得几何并不是在所有空间都适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敢于质疑的事例四: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23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