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成风
从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 研究思路 研究结论 等方面写创新不容易的能在论文中找到一丝丝的自己想到的而没被别人想到的地方,都可以挖掘一下~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1、需要知道论文创新点对于一篇论文的重要性现在网络上的论文越来越多,许多论文都是由其他的论文剪切拼接成的,对于一个搞学术的来说,这种做法不但对于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帮助,而且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2、要写好一篇论文,必须知道论文写作的意义这篇论文和其他已经出现的论文有什么不同,这篇论文能够有什么贡献。相对于其他论文的不同,相对于其他论文的贡献其实就是我们论文的创新。3、需要知道论文创新点怎么获得论文的创新点不是凭空出现的,一篇好的论文,一个好的创新点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的。创新点又不简单的是知识的积累。需要阅读大量过去学者的文章,积累大量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看得更远一点,看得更透彻一点,能够有自己的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就是文章的创新点。4、研究一个主题,先要有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积累这部分知识积累可以来自于专业学习,也可以通过后期自己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得。积累了一部分知识后,就构成了我们研究的平台,我们下一步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建立一个杆子。这个杆子越高,代表我们研究得越深。5、需要不断地思考阅读大量专家学者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在阅读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考他们都做了哪些研究,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有不同看法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想明白的时候,创新点也就出来了。
评价一篇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论文符合事实、符合逻辑,也就说一篇好的论文尽可能做到每句话要么有事实依据要么有理论根据,这样保证论证的彻底和明了;第二,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正所谓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论文的视野的广度和深度;第三,论文中有没有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第四,论文的理论的启发性,所提出的理论是不是标志着所研究的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后来者是否可以在你研究的基础上所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理论的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根本上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模型,也就是说理论是为了解释某一个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理论一个很大的作用是起到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理论虽然不会告诉你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但是它会告诉你怎么做是可能的,怎么做是不可能的,起到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因为你在理论所规定的区域内尝试才可能成功,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就要发挥行动者的能动性。举一个例子,就拿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因为只有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作为后起的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的收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就会失败,中国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按照赶超战略违背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结果。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不会告诉如何去具体操作,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每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利用比较优势的方式,这就需要发挥每个地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理论呢?我认为大体有这样两种标准:一是,是否抓住了社会生活中的关键变量,而不管是否对现实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比如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就是抓住了行动者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随着行动者人数的增多,理性人会由于搭便车现象而造成集体行动的失败。但是这个理论虽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现实中却很难有解释力,这是由于现实中的其他因素克服了搭便车现象。二是,是否对现实具有解释力。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讲过谁能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谁就能拿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很明显是一个务实的标准,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准。下面我就具体谈谈理论的结构。理论首先有一个视角,在这个视角引导下有基本假设,然后具体的展开逻辑,在逻辑的推导过程中,引用其他的经验命题和理论命题进行论证,最后得到一个可以证实和证伪的推论命题。这就是一个严格规范理论结构,在正统的理论模型中都是演绎逻辑的,著名社会学家霍曼斯教授肯定了这一点。有了理论结构以后便为我们分析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所谓的理论创新正是基于理论结构展开的。首先谈谈视角的创新。视角的创新往往会在本研究领域内掀起轩然大波,举一个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求职》一书,以往对求职的研究往往基于经济学的视角,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求职行为,格兰诺维特发现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就职也不仅仅是市场行为,更多的是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人求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进一步提出弱关系在个人求职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另一个例子就是著名华人社会学家周雪光教授《关系产权》,以往对产权的研究往往都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产权是“权利束”,而周雪光教授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产权嵌入到关系中。同时周雪光教授对中国企业合同形式的研究也是一改以往经济学视角,掺入了社会学视角,提出交易成本、社会关系网络和制度化的关联是影响企业合同形式的三个重要因素。其次谈谈基本命题的创新。理论传统往往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假设基础上。举个例子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就是:以生产为中心、偏好的外生固定性、行动者的理性最大化、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均衡这几个基本假设,而科斯突破了这些基本假设的约束,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提出了知识不完全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都是对基本命题的创新而占领了学术的高地。再次就是逻辑的创新。也就是有的理论往往逻辑上有问题,其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果关系的混乱。举一个例子,就是社会学大师马科斯韦伯在对中国官僚制研究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中国的灌溉业发达,需要大力兴建水利,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中国的官僚制,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且获得了大量学者的响应。我对这个观点不太苟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中国集权的官僚制政治的建立才保证了水利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韦伯倒置了因果关系。在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在逻辑推演过程中把逻辑给简单化了。举个例子就是林毅夫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观点。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前几年投资过快造成了生产过剩,而要消化掉这过剩的生产力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买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看来这好像把逻辑简单化了,因为政府埋单的过程中,中国当前体制下不过只是多增添了大量的腐败分子,往往不能从实际解决问题。对于推论命题的创新,这在学术界是很普遍的。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命题的验证,看看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推论命题不符合实际,那就要对推论命题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