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dalei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因此,作为中国边塞游及民族风情游的代表,新疆旅游的确要重视饮食文化。 新疆人的主食是面条、馕和牛羊肉,菜以酸辣口味为主,洋葱、番茄、辣椒、土豆用大蒜头等是常用的蔬菜配料,当然也少不了孜然、辣椒粉、醋等调味料,所以新疆菜总是香喷喷、又酸又辣,特别开胃。总地来说,新疆各民族的人们都偏爱吃面食、奶制品、牛羊肉及各种瓜果。 但是新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并不理想。君只闻羊肉串儿美名天下,这却不是源于新疆,仅是盛于新疆的小吃之一。而众多的民族饮食如新疆特色菜 沙湾大盘鸡、葡萄干炒饭、一菜两味鱼、五香羊头肉、香酥羊排、薄饼羊肉、清炖羊肉、葱爆羊肉、烤羊肉串、手抓羊肉、风味羊腿、烤全羊、馕坑肉、馕包肉、大盘肚等,已被全国各地的“假新疆”们糟蹋得体无完肤,十有八九味不可口或已汉化为川味、陕味菜肴。维吾尔族的人常吃馕、抓饭、面条、烤羊肉、青炖羊肉,蔬菜类喜欢吃胡萝卜和洋葱,饮料主要是奶茶和砖茶。这些代表食品在乌鲁木齐都很难找到地道的饭店,而其他风味的食品在乌市倒是很流行:瑞豪国际酒店吃自助,螃蟹、三文鱼。饮料只有咖啡;和平都会对面的食全食美蛋挞,典型洋派甜点;和平下面的啪啪鲁,黑椒牛柳炒意粉,配送罗宋汤;老红山路的韩国料理,真不明白韩国料理到了乌鲁木齐市为什么就变成明火烤肉了?刀工太差,豆腐难吃,连烤肉的干料都有杂质;幸福路成教院对面的傻仔鱼招牌麻辣鲤鱼更是典型川味儿。 相对大饭店,“改良”的民族饮食只在街头巷角有一席之地:文艺路上的小肥羊、红十月小区附近的白牦牛火锅、北山坡8路车站旁[羊脊骨火锅]、文庙附近吉三张的牛骨头和丸子汤、人民电影院左边清真风味对面的面旗子、二医院附近的木炭梭梭柴、友好夜市的胖老汉面肺子、六道湾车站的面肺子、开发区管委会对面的抓饭肉、二医院后门对面的”奇台吾斯曼凉面”、二道桥”迪丽拜尔面肺子羊蹄子”、梨花街新民夜市旁的松树塘餐厅、美居物流园附近加油站旁边的风干肉抓饭 。起来真不少,可就不能登堂入室。 另外,除了维族,新疆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美味呀,何不拿出来吸引游客:哈萨克人吃牛、羊、马肉,爱喝马奶,也喜食抓饭,平时很少吃蔬果;塔吉克人除了不吃马肉、不饮马奶外,其他的饮食习惯基本与其他民族大致相同。回族撒拉族自制的酸奶绝顶好味道。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1.创办大型专业网站、网页,全方位地、详细地宣传西岗南部文化旅游带,并提供免费的旅游咨询服务。2.印制精美的、便于携带的宣传画册,置于各酒店、宾馆,免费使用和带走。或在飞机和火车上宣传南部带以及南部带的重点旅游产品,吸引旅客的注意力。3.在本地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如《半岛晨报》、《大连晚报》、《新商报》等,开展为南部旅游带发展献计献策的有奖征文活动。通过征文,为南部带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大连市旅游交通图上做广告,标出西岗南部带的“十大XX特色项目”,比如“十大海鲜餐厅”、“十大风景名胜”等。4.旅游旺季,在傅家庄或仲夏广场周围,定期定点举办“南部旅游饮食文化节”活动,并形成每年的传统活动。一方面为旺季旅游增添色彩,同时宣传西岗南部的饮食文化和服务。五、“南部带”前景展望通过逐渐的调整和开发,经营者完成资金的积累后,将再次投入“南部带”的深度开发和完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资源优势不断放大在有限的地域空间里。按照规划的目标,预计3—5年之后,“南部带”中的各种服务功能和设施将基本达到正常的运行状态和经济规模,成为可提供集住宿、餐饮、康体健身、海滨度假、海岛休闲,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消费服务”的综合旅游区。也将成为大连旅游产业格局中“最具文化内涵、最具旅游氛围的旅游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