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yang1994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坐标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包括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这四个方面相互规定,各自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上述几种观点之间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区别只在于侧重的角度以及概括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比较深入、全面、具有较强理论解释力、说服力和应用潜力。 四、价值观的核心和基本表现形式: 关于价值观的核心,一种观点(通常是伦理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个人和集体的观念,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利益观既是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它的核心。 第三种观点具有综合的性质,认为前二者都包含在“主体定位”之中:价值的主体是谁,他怎样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是全部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上述观点之间也主要是分析概括的深度和层次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分歧。 关于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形式,尚无更多展开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从正面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具相当影响的一种说法是,价值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通常表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价值观念最通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 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 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 
1。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及发展趋势2。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3。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和对策的探讨大概也就上面的大纲了,按照那个写即可,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有用,谢谢。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具体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养爱国情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弘扬民族的传统精神,向先进文明人士学习发扬他们的爱国情怀。2、提高理论水平,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3、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好青年,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人。4、树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奋斗。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付出。5、注重集体,密切联系集体,增加个人集体责任感,从而使集体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6、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你对他人诚信,他人才能对你诚信。7、注重实际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8、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