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咬
本学科教师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共十八项。目前,本学科教师有四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三部专业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一人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之,武汉大学金融学科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术地位不断提高。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金融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及应用研究。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是武汉大学金融学科用于整合学术队伍、掌握学术前沿、凝练学术方向的中心;是造就金融学学术人才及学术带头人、构建武汉大学金融学创新团队的舞台;是培养良好学风的示范区;是进行开放式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打造经典力作、推出创造性成果的基地;是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及发展方略、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阵地。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出人才,出思想,出成果”的金融研究基地。为此,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以“创新”为主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金融学领域创建“武大学派”或“珞珈流派”,并推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在全面、系统掌握金融学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实,并引入新的研究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架构、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创新;同时,大力通过学科交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将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抓住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某些重大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集体推出能产生全国性重大社会影响的集理论研究与政策性研究为一体的重大成果。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发表了题为《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并非只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大致可以认为,到1980年,经典投资理论的大厦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学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补和改进工作。例如,对影响证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各种市场“异相”进行实证和理论分析,将期权定价的假设进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国演化分析专家吴家俊在其专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创造性提出股票市场是“基于人性与进化法则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体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证券学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论内涵。该学说运用生命科学原理和生物进化思想,以生物学范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统地阐释股市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为解释股市波动的各种复杂现象,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框架,实现可持续的高胜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常用的演化证券学模型,主要有如下几种: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当前,除了学科内部的纵深发展外,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作为证券学、生物学、进化论等有机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演化证券学已成为证券投资界的前沿研究领域,对于揭示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推动现代金融理论的多学科融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