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4

heat12345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载人航天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angcumt

已采纳
神七,定位中国的新高度 随着神舟七号直冲云霄,一道最高/最亮/最美的火焰,把奥运会后尚未消散的中国热情,再度点燃。虽然这不是金牌,也没有国歌相互伴奏,但还是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惊奇的目光。因为相比于从金牌零的突破到金牌总数第一中国体育走过的艰辛拼搏之路,中国航天的发展,更是一部无比壮丽的史诗。 二、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 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 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 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 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 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 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 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 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 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载人航天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

103 评论(8)

啦啦啦2456

回答 您好,可以参考的题目如下《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弘扬科学家精神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自立自强 创新超越》《神舟飞天,筑梦天宫》《星空无垠,梦想更远》《勇担创新使命,夯实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或者是以航天精神为题目应该也是可以的,类似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都挺好的!
246 评论(8)

yangguang6958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  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26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