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ljz56
都江堰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 
古代水利中国自先秦至清代的发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治河防洪,重点在黄河下游地区;二是农田水利,出现了大量的灌溉排水工程,建设重点随全国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逐步从黄河流域转到淮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三是水运交通,其中以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水系的水运网最为重要。此外在水力利用、城市水利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先秦时代传说尧舜时洪水泛滥,禹率众疏导江河,障围湖沼,开挖沟洫,足迹遍及河、济、江、淮流域,终于把洪水平息了。这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亿万人民长期治水的缩影。用沟洫灌溉农田和把田野积水排泄到江河湖沼中去,以利农耕,是大禹治水的重要方面。商周修建农田沟洫是这一工作的继续。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田水利的重点在防洪排涝,小型的农田灌溉也已出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中国水利事业初步发展的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是楚庄王时孙叔敖先在其家乡引期思之水(今淮河支流史河)灌雩娄之野(今河南固始一带),后又在今安徽寿县修建了塘堰工程芍陂。公元前 486年吴国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人工运河,不过当时主要还是用于军事目的。公元前360年,魏国开始修鸿沟,引黄河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40年,又从大梁再向东开渠,通于淮河。战国时,魏、赵、齐都在黄河沿岸筑堤防,排沼泽。魏国于文侯时西门豹修漳水十二渠灌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公元前251年左右,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迄今使用了两千多年。公元前246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开始兴建郑国渠,引泾水向东,开渠300余里,灌田4万顷,秦以富强。秦汉水利以黄河流域为主,有很大发展。治河防洪仍是重要任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决川防,夷去险阻”,第一次统一治理了黄河大堤。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垦辟,森林破坏,黄河水患日见严重。西汉时大规模决溢有十二三次。当时治河主要是堵口、修堤和分流。汉武帝时,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分流23年,武帝亲到现场才堵塞成功。此后黄河长期分两支或多支分流。西汉末泛滥改道。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王景主持治河,筑堤1000多里,并修复汴渠,使河汴分流。以后,黄河九百多年未大改道。两汉时代农田水利在长江以北已普遍兴修。西汉中期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大规模经营农田水利,尤以关中地区最发达。公元前 111年,在秦郑国渠北岸开六小渠,公元前95年又在其南面修白公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是现在泾惠渠的前身。在渭南开漕渠。又引洛水开龙首渠,用井渠法。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从中原传入井渠法而发展起来的。在淮河干支流、汶水、济水和滹沱河流域也出现了大型灌区。稍后,汉水中游有六门等3万顷灌区。王莽时益州郡曾开渠引水,垦田2000多顷。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这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移,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了江淮地区。淮河流域是当时南北政权争夺的地区,水利建设多与军事屯田有关。如曹魏在淮水干支流上大兴屯田水利,颍水两岸曾开渠 500余里。但因修筑塘堰过多,工程质量差,西晋时已出现水灾频仍、土地渍涝返碱等弊端。长江下游南至钱塘江两岸,农田水利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不少大型的塘堰。东汉时已有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晋末修了练湖(在今江苏丹阳北),六朝时修了赤山湖(在今江苏句容)等。北方农田水利走向衰落,但在政局较稳定时,也修复了一些旧渠,并有所新建。如曹魏时筑戾陵堰(在今北京西),引湿水(今永定河)灌田万顷;北魏修艾山渠(在今宁夏)引黄河水灌田4万顷等这一时期黄河既少修防记载,亦少灾害记载。用水攻战的人为水灾则不少。曹操北征乌桓开凿了海河流域的一系列运河。隋唐宋元隋唐宋元是农田水利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水利经历了由复兴至衰落的过程,南方水利则获得了持续的大发展。隋唐时代农田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代的旧渠几乎全部恢复,并修了不少的新渠。较突出的有龙门以下汾河、涑河与黄河合流的河曲地带的引黄灌溉工程、宁夏平原的渠、海河流域的灌区等。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边疆战乱,北方水利急剧衰退。入宋以来,受辽夏分立影响,恢复不易,但北宋初年在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还是修复了不少旧渠。尤其是熙宁年间在兴修灌渠的同时引黄、汴、滹沱等河泥沙放淤肥田,并引山溪洪水淤灌,两者共达5万顷以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引浊放淤。元代蒙古地区的农田水利也有所发展。中唐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在南方,而南方是以中小型水利为主。太湖流域至五代已形成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埔和圩田体系。闽浙沿海出现了不少御咸蓄淡的灌溉工程。北宋时修建的福建莆田县木兰陂等,就是这类保存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自今江苏到福建的沿海,特别是钱塘江两岸,大规模修建了防潮的海堤和海塘。钱塘江北岸海塘发展到清代的鱼鳞大石塘,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利建筑物。宋代珠江三角洲的水利也获得了开发。这一时期农田水利事业还远及湖广川蜀。元代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水利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黄河水患由少而多。北宋时平均每一两年决溢一次,河道在今山东北部至河北、天津间摆动迁移,每年筑堤堵口,劳费不赀。河工技术及组织管理有较大成就,治河议论也多,但河患未能根除。南宋初黄河南徙,夺淮入海。金元时仅局部有所修治。元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是一次有名的堵口工程。隋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等,使南北水运畅通,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元郭守敬规划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打通京杭大运河,成为以后南北交通大动脉。明清明清农田水利以修复旧有设施为主,新建大型工程较少,但小型的、民办的工程却较多。清代北方井灌有所发展,南方利用山泉水种稻比较普遍。水网圩田发展到洞庭湖区和珠江下游,成为中国水利的一种独特形式。清代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水利建设获得较大发展。明代治黄河在很长时期内是以保证运河漕运畅通为主,南分北堵,是一种半放任状态。晚明潘季驯主持治黄,着眼于泥沙,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大修堤防,固定渠道。清康熙时靳辅、陈潢沿用潘氏主张。乾隆以后河政日趋腐败,治河成了贪官污吏的窟。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自大清河入海(即今黄河道),近代河患愈烈。淮河、长江、永定河等也常闹水灾,进行了大量修治。京杭大运河明代曾重整畅通,但到清末淤塞以至湮废。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典型代表1、灵渠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2、都江堰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后历经二千二百多年,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宝,有防洪、灌溉及航运三利。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经营都江堰,不竭不休,使都江堰久而愈振,生机蓬勃,滴滴点点,润泽天府。都江堰不仅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水利史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典范。3、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由多条运河组而成,可由南方的杭州北上直通北平,全长17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大运河。地之南北距离为“运”,《国语》“越上”“句践之地,…广运百里”,注“东西为广,南北为运”,所以大运河是以人工沟渠连通天然水系,结合人力与自然条件修凿的一条南北向巨大输运航道。大运河北起北平,南迄杭州,纵贯冀、鲁、苏、浙,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0公里。开山凿渠,引水通漕,贯通南北,有灌溉通运两利。大运河亦称京杭运河,其历史可上溯春秋末吴王夫差(公元前495至前476在位)始凿“邗沟”(公元前486年)沟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水利工程
《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地面灌溉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水资源的匮乏将节水理念引入到了灌溉技术中。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提高各种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农业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目前灌溉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国内目前的地面灌溉技术现状和灌溉措施,探讨了新型的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字: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灌水方法是地面灌溉,传统的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格田淹灌、沟灌和畦灌,由于土地不平整,灌溉管理粗放,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水资源浪费很严重。随着土地经营规模集约化的转变,激光平地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型农业机具的使用,地面灌溉在灌溉效率和灌溉均匀度两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地面灌溉设计和管理中,计算机技术是辅助地面灌溉改进的有力工具。在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田间闸管系统、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等,水资源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传统地面灌溉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得到巨大的改变,其中,耪细地面灌溉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进行了实地应用。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地面灌溉技术的关注度,专门成立课题针对先进地面灌溉技术进行跟踪研究。 我国地面灌溉技术现状 随着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突出,提高灌水质量、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正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核心部分。“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中纳入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水平畦田灌溉技术和渡涌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水科院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研发生产了田间柔性闸管,并积极推广闸管灌溉技术;中国水科院与欧盟联合进行项目研究,系统性地改进地面灌水技术。相对于国外的地面灌溉技术,我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关的技术研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地面灌水技术措施 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水平较低,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普及度不高,难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因此我国必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节水地面灌水技术。 1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灌水技术参数与沟、畦尺寸 平整土地是缩短灌水时间,节水增产和提高灌水质量、灌水劳动效率、地面灌水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田间工程改造进行土地平整,改宽畦为窄畦,划长畦为短畦,设计合理的入畦流量和畦沟尺寸,可大大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质和地形差异较大,无法采用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土质和地形实际情况,建立计算机模型,确定合理的灌水技术参数和硅沟尺寸。 2改善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传统的放水方式是一次放水,上世纪80年代,间歇放水技术开始被采用,并被誉为地面灌水技术发展是史上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波涌状水流促进水流速度,加大水流前进距离(约为一次放水的1~3倍),减少水流的深层渗透,使田间用水利用率达到8~9。 3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 传统的地面全部湿润灌溉方式中,非棵阀土壤蒸发量占总蒸发量的比例高,降低了田间用水的利用率。局部湿润灌溉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这一不足,并且改善了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使得根系向深处生长,提高了深层土壤储水的利用率,达到了增产和节水双重效果。实践证明,玉米、棉花等宽行作物隔沟交替灌或隔沟灌,春玉米与春小麦隔畦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增产幅度5%-10%,节水高达30%以上。玉米坐水种,可节电90-105 kW?h,节水900m3/h㎡,增收幅度约28%,增产幅度约16%。 4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采用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管道输水)或虹吸管(明渠输水) 放水,可以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5%~10%。但是,国内现在还未批量生产这些设施,仍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要加大对这些加工工艺和设施的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推广应用普及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去发展。 新的节水技术 1咸水灌溉技术 咸水灌溉主要包括轮灌和不同水质的水混灌。此外,还有利用地下成水灌溉的技术,主要原理是电渗透作用。 轮灌是根据作物生育阶段、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水资源分布等交替灌溉咸淡水的一种方法。如雨后有河水时用淡水,早季用咸水;弱耐盐作物用淡水,强耐盐作物用咸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作物的中后期用成水。轮灌可以高效地发挥咸淡水的作用。 混灌是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的灌溉水,包括两种不同盐渍度的成水混灌、咸碱(低矿化碱性水)混灌和咸淡混灌,目的是改变其盐分组成或降低灌溉水的总盐渍度。混灌在增加可灌水的总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灌溉水的水质,得以利用以前不能使用的高盐渍度的成水或碱水。 奥地利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渗透作用原理的灌溉系统。该系统中,地下水经各种孔隙及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层,净水从电极周围的盐类中游离出来并上升到地表层供作物利用。设备有两组电极:一组是装有正电极的金属管,置于地下水位以下;另一组是作为负电极的导体橱网,埋于植物根部。根据土壤含盐量及土质结构,接通电源(2~12 V),就会在两极间产生直流电场,形成电渗透效果。地下水较丰富的草坪、固沙植物及干旱区果园等地块可以选用这种灌溉系统。 2污水喷灌技术 污水喷灌是将农业用水与污水处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灌溉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污水处理方式。污水在用作喷灌前要进行处理(沉淀、筛滤和加入消毒杀菌剂),除去固体污物。将污水喷洒在田里,利用作物、微生物和土壤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成分,并使部分水经净化渗透后再利用,部分水蒸发到大气中。污水灌不适用于蔬菜,对于其它经济作物,最好仅用于作物生育前期。污水灌的土壤以壤质砂土、壤土和砂壤土为好,水量应参考作物的生育期和种类,如在晚秋、早春和作物苗期应少灌。为了避免地表及地下径流,污水灌要不能大定额灌溉,灌溉强度以不产生地表径流和不造成土壤粘闭为原则。可采用污水和清水混合的方法利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使混合后的水质达到标准再进行喷灌,不过此技术设计的方面比较复杂,一定要有专家的指导才能进行。 3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 利用相关的设施收集空气中的水分,汇集到蓄水池中或直接供给植物利用就是空气水分灌溉法。德国研究人员将一内壁涂有吸聚太阳能涂料的圆筒与数个喷嘴管连接,并将这些喷嘴管掩埋在植物根部之间。夜间降温时,由圆筒内流入到喷嘴管里的空气就凝结成了露珠汇流到植物根部。秘鲁研究人员将一些大型尼龙网垂直张挂在海岸边,收集雾气,雾气凝结为水后汇集到蓄水池,用来灌溉沿海地区的作物。在沙漠上,智利研究人员利用云雾来改造沙漠,他们用巨大的框架支起一张聚丙烯塑料制成的双层网捕捉云雾,云雾变为水后汇集到蓄水池,供沙漠灌溉之用。以上几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各个地区可以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方式。 结束语 水资源的缺乏使得“节水”成为了灌溉技术的核心,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发展节水地面灌溉技术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国地面灌溉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要形成一个高效的节水灌溉系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样的形势下,需要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研究人员的刻苦钻研,才能保证节水灌溉系统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益农.农业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FAO.地面灌溉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3]许迪,李益农,田两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许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07,38(5):529—535. 谢谢转载引用本文! 转载时如有可能请保留以下链接, 作者将表示感谢! 本论文由华人论文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