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环保科普小论文加图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6

net牛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环保科普小论文加图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cheng99

已采纳
水,生命的源泉!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低于3000立方米/人的平衡线,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人口众多和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加剧了缺水问题;严重的水污染又使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保护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统计的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期削减了15%左右,部分地区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是,总体形势仍相当严重,我国污水的排放量已从80年代的310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620亿吨,占全国年用水总量的10%以上,自净能力已是杯水车薪;受污染河段已超过总河长的1/3;水生态系统蜕变严重。这不仅见于统计数字,甚至于每个居民都能接触感觉到。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有限的水资源被污染,使得供需平衡雪上加霜;我国南方严重的水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使守着滚滚长江的太湖流域缺水喝;我国西部大开发,随着资金的投入,工矿业的发展,水污染加剧已见端倪,如此下去,将使那里十分缺乏的水资源难以为继;西南地区水资源量较为丰沛,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成隐患。因此,在21世纪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要高度的重视、创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 一、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机理 (一)水污染产生的原因 回顾半个多世纪对水污染的斗争,全世界,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几千亿的产值,治污就需要逾千亿的投入,而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还难以遏制!污染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指导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的新发展。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起,西方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代代最大限度地开发,后代不就所剩无几了吗?如何符合代际均衡的原则,怎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多创造社会财富是没错的,但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害物,我们能够允许财富和害物的创造并行发展吗?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什么是利润呢?从经济学上来讲,利润是产出减去投入的净所得,治污的投入也是投入。如果治污的投入不被考虑在内,高利润、高污染的产业导向就会使污染愈演愈烈,人们的真正受益就越来越小。 目前水污染的重要指标是富营养化,实际上有机营养物就是食物,正是人类至今还缺乏的东西;目前水污染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重金属,实际上这些重金属正是珍贵的工业原料。因此20世纪提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主要出于照顾人们对传统经济的认识;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理论来看,仅从经济效益-利润来看,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水污染也是减少利润的。过去的情况,只不过是由于认识片面,政策不同,改变了利润的分配罢了。在新世纪人类开始了对水污染认识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就是从大系统看问题,工业生产和污染不一定是孪生兄弟,可能优生,即只有生态型生产这个独生子。(二)排污就是用水 过去人们只认为从水体中取水,改变了水资源的量是用水,水体在量上有承载能力问题;而向水体排污,改变了水资源的质则不是用水,水资源在质上不存在承载能力问题,这种思想是不科学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管从量上还是质上改变水资源,都是对水资源的利用,鉴于水资源已是短缺资源,量和质都要合理利用,科学配置,都要受到限制。排污实际上是挤占了环境用水,所谓“环境用水”就是必要保持一定量的净水-即维持水体的自净能力。而“生态用水”则是维持植被、动物群落和地下水等整个生态系统要素的用水。二、当前水污染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形势有了新的发展。 (一)以前主要是工业的点源污染,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大大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开始逐渐与工业点源污染平分秋色。 (二)以前主要是城市污染,而随着乡镇“五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污染开始逐渐与城市污染平分秋色。 (三)由于多年排污的积累,江河湖库的内源污染迅速上升,水生态系统严重蜕化,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三、以新经济与科学观点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认识,水污染防治的创新考虑的出发点是:从大系统的观念出发,各部门协作,整体规划,防治并重,以防为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把污染挡在上游;与此同时,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陆地和水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在可能的条件下,大力稀释、清淤,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呼吁人类关注水污染,节约水资源,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呼唤着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节水是从量上保护水资源,防治污染是从质上保护水资源,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节水本身就减少了污染总量;污染的防治则实际上减少了不可利用的水量,等于节水。水利部门应该狠抓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与生产、环保等部门一起切实保护短缺的水资源,以水资源量和质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做清洁时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

环保科普小论文加图片

261 评论(10)

masker

月22日,是第19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也是第24届“中国水周”。为了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节水窍门,乍浦小学于3月22日组织开展了“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水质的污染、需水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部门间竞争性开发所导致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进一步短缺,水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福祉。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起了“节水,从点滴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CCTV-2节能半小时视频节目“节水窍门”。每年一次的世界水日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用以提高公众认识,并传播养护和管理水资源。通过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在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时候停下脚步,去思考如何去珍惜、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水”。并以此通过学生,提醒家长、朋友及周围的每一个人,节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要从点滴做起,改掉生活坏习惯,利用节水小窍门,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水”。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和谐,环境才会更优美舒适。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   气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影响,四季的更替让人享受着春夏秋冬的神韵,不同类型的气候使地球景观异彩纷呈。但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气候进行着或有意识或客观的改变。世界气象组织于今年年初确认,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年至1990年气温平均值偏高53℃。截至目前,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十个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   为增加学生的气象意识,提高学生保护气候、低碳生活的意识,乍浦小学在3月23日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专题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去平湖市气象局参观,了解基本的气象科普知识;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气象局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周年的专题宣传片——“风雨历程四十年”,了解我国的气象卫生事业,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将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确定为“人与气候”,目的就在于借助这个契机,让人们再一次审慎思考自己与气候的关系,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再多作一些努力。   乍浦小学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为契机,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节水环保、低碳生活的意识,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节约用水,防灾减灾”工作,节约生活的每一滴水。同时,倡导低炭生活,节能减排,唤起学生及家长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生活的这个家园绿色常在,生机勃勃。
144 评论(12)

wu1742841994

雪灾之后谈谈环境保护  1月1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强降雪过程,突如其来的雪灾,使一些地区的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房屋损坏,一些牲畜被冻死、农作物遭受冻害,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今年天气为何如此反常呢?  因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拉尼娜现象”活跃年份,“拉尼娜现象”大约每8—10年一个循环,这次的“拉尼娜现象”超强,超活跃。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除了强降雪,今年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冻雨现象,同样危害很大。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  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地球的冷热和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阳活动的低潮,地球也就会特别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体情况来说,由于环境问题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来越冷。不仅在我国,在欧洲,全球变暖也表现为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  11月底,欧洲各国也遭受了暴风雪和寒流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有人在严寒中冻死……  那么“拉尼娜现象”为何今年特别厉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坏严重。  2. 一些工业化国家环境意识不强,对此不重视,不断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的后果十分严重。  首先自然生态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荒漠将扩大,土地侵蚀加重,森林退  向极地,旱涝灾害严重,雨量将增加7-11%;温带冬天更湿,夏天更旱;热带也将变得更湿,干热的副热带变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调整。再是沿海将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块将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引起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可能升高2——4米。现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海面升高会淹没许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灾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汉堡大学海洋学家奎德菲斯说, “我们的确在改变气候,制定保护环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的确,温室效应的后果相当的严重。  其实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1988年11月,联合国大会已作出一项决议,指出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继续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号召国际社会“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而努力。因此,我们在发展工业生产时,要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技术,防止甲烷、氯氟烃等气体的外溢。其次,要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营养物质。最后,还要用各种途径减少矿物能源的总消耗,尽量采用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说,环保已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那么怎样环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还要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多种树。因为植树造林将对保护我们的环境,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起到积极的意义。  植树造林的好处有许多:  1.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  2.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4.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5.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6.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  再次,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护环境。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2.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3.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4.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5. 在有意义的日子里种上一棵树,既有纪念意义,又为环保作了一份贡献。  6. 尽量多回收一些废旧电池,不要将废旧电池丢弃。
191 评论(11)

fengwenbin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我们按照平常的去做,那么,家园中就会被毁灭。 ----题记 我望了望灰白色的天空,不禁叹了口气,古往今来,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儿女,地球用生经不息的河流哺育人类,而我们回报母亲的礼物确是肮脏的垃圾吗?一幕幕黑暗的图片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 小时候,一直以为海陆空是无穷无尽的,长大后,发现我错了,我们人类将真真正正无穷无尽的垃圾投入到这有限有度的地球母亲的怀抱中去,这,还不够罪恶吗? 当我们脚下的草地不再茵绿,当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湛蓝,当我们前方的路上尘土飞扬之时才觉悟过来吗?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我国的沙尘暴愈演愈烈,五十年代五次,六十年代八次,七十年代十三次,一九九三年的西北特大黑风暴使农作物颗粒无收,近百人死亡,从一九四一年八月到一九四三年一月,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九百天,三个轮回的严冬,九百个日日夜夜的硝烟密布即使在最苦难的九百天内,列宁格勒的人民也没有砍伐过一棵树木维持生计。列宁格勒的树木可以被战火烧焦,但绝不会被人们砍伐 近年来,各国不断在研制新能源代替污染的旧能源,令人很欣慰,可是技术不成熟,没有推广到各个百姓寻常家中,我们应该加快前进的步伐,争取早日用上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 人类在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开发的同时,对植物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植物物种灭绝速度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的1000倍,但是自信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许许多多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等等,都映射出我国对环境的重视。 我们要从自然中了解自然,不能一昧强制索取,在发展的同时要关注自然、关注环境。 父辈们常说家乡的小河能游泳、能捞鱼虾,古人也曰:“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鲦,鲦鲿鰋鲤。”可是现在,清清的河水变浑了,鱼虾都被毒死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国正在努力使这一条舟平稳的在河中行驶,去西内蒙古时,到处尽是防沙措施,滚滚黄沙被垒成一个个小丘,丘顶上种着草,这样会防治沙尘暴,光秃秃的贺兰山上也种着草,但由于太干旱草也黄了,但他们的身躯没有黄,紧紧地扎根在山上。 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我们,感受不到缺水、缺粮食的痛苦与无奈,感受不到头顶焦阳、脚踏烫沙的无趣与苦难。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节约资源,知足且保护着这受伤的地球。 也许有时候会想自己为地球做不了多少,这种想法错了,少用一次一次性筷子,不用含磷洗衣粉等等都是自己可以为地球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啊,是在帮助地球,拯救自己。 植树造林,绿我河山。马永顺是一个伐木工人,他说过:“人常说踏遍青山人未老,可人未老,山就秃了,给后代留些什么啊?不植树,不保持小兴安岭的生态哪行啊?为祖国建设,我砍了36500多棵树,种了50000多棵树,虽盲大于育,但是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继续种树。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山中回荡,回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有十年就成才,人活百年难道不知觉悟吗? 鴥鸟晨风,郁彼北林。多么美好的画面啊,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怎么能够看到呢?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古人写天空:“江天一色无纤尘。”可我们一年中有多少日子才能看见这样湛蓝深邃的天空? 我热爱地球,爱她的碧水蓝天,爱她的鸟语花香。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深深担在我们的肩上。 大漠中的楼兰故地,毛乌素上的石城废墟是历史的见证。一个是丝绸之路的繁华古城,一个是显赫一时的夏国都城,都永远的葬在了沙漠中,为什么?因为环境的恶化。一个地区没有了水可以搬迁,一个地球没有了水怎么办? 四十六亿年前,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茫茫宇宙中,那么美丽,四十六亿年后的今天,也虽说是风华正茂,却以香花凋零,因为,她的儿女令她很伤心。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向所有人敲响警钟,大声呼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从现在起,每个人都要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防止污染,绿化环境。 我们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捍卫资源、保护地球、守护环境吧。 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母亲会重发光彩,唤回过去的。 ----后记
13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