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yky
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於功能翻译公司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2、功能分类法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於句末。3、图式研究法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iceman已经成“Mary to 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4、积木切分法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 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5、事件切分法语言是由事件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翻译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事件从因果网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事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必须分析事件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翻译理论的基础认知近年来,翻译公司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分类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裏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功能翻译理论的认知什是功能?“功能就是意义”)。意义是什呢?根据系统语义学观点和概念语义学,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命题的集合,构成了话语,成因果链。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意义,就是修辞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换句话说,功能是命题手段所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内容指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内在要素的全部意义”论述了翻译等值的概念,认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翻译,做到这七个方面的等值,就是理想的译文。意义上等值的翻译,也就是功能等值的翻译。关於这个问题,我们的前辈王宗炎教授早在1981年就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作用上最适当的译法,也就是在意义上最适当的译法,”“在功能上与原文不对路,从整体看来,就不见得忠实”。“ 形式等同”、“功能等值”,有个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内容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形式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论EST的功能翻译》,1994)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翻译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裏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根据Van Dijk的宏观理论,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意义对概念段的功能也会生重要作用。功能性翻译理论说明根据翻译公司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一体表达修辞功能。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讯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於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生怎样的译语文本,翻译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翻译理论,即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其中有的理论是可以直接描述并且可以通过训练习得,而有的理论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著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 达 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克特福德“语言学观”巴斯奈特“文化转向说”傅雷的“传神”——针对文学翻译现代常见的“忠实、通顺”等著名的翻译理论。口译最有影响的三大理论是: 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这个有很强操作性。 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转化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纽克马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把语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工具,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并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纽马克形成了“语义翻译”这一概念。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就是在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总的来说,文学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类行为严肃的道德评价;第二类与第一类紧紧相连,即为娱人,是一种欢愉,一种感观之乐。因为前者的原因,我总是很严肃地对待文学……这种情况和翻译相同,因为对翻译的态度亦是非常严肃。"扩展资料上个世纪60年代末,翻译这项语言活动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介入后,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纽马克升任教授,开设翻译理论课。从这时起,纽马克开始写一些专门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指引下,纽马克的翻译思想开始初具形态。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数想法都是来自课堂。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纽克马
纽克马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把语言看做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工具,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并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纽马克形成了“语义翻译”这一概念。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就是在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总的来说,文学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类行为严肃的道德评价;第二类与第一类紧紧相连,即为娱人,是一种欢愉,一种感观之乐。因为前者的原因,我总是很严肃地对待文学……这种情况和翻译相同,因为对翻译的态度亦是非常严肃。"人物生平:彼特·纽马克出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市。五岁时,离开家乡迁居英国,之后在英国接受传统的学院教育。纽马克曾就读于著名的拉格比公学,后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语言,期间他学习并精通法了法语和德语,且英国文学成绩优异。与在拉格比公学压抑的氛围相比,剑桥的学习开放而自由。其中有三位老师对纽马克影响较大:他的法语老师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兰特、英语老师文学学者法兰克·雷蒙德·利维斯、爱尔兰剧作家尚·奥凯西。这些人看待艺术与文学的方法深深影响了纽马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纽马克尤其对于利维斯和奥凯西看重文学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甚是认同,这些观点在他之后的文章中都有反映。纽马克一直把翻译当做一种严肃的活动,这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21世纪的翻译智慧今时今日,翻译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服务性的任务;以专业精神从事。翻译工作的「涉权者」(stakeholders)主要包括作者、作品、委托人、译者自己、译文使用者、社会。每一次任务,译者都要预先决定将谁的利益放在甚麼优次的位置(即「忠於」哪一方)。翻译得有多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有多「理想」、译文的文子质素优劣等)是一回事,翻译任务是否圆满又是另一回事。(agoodtranslationisnotnecessarilyagoodtranslatingjobdone)。每一次翻译工作,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去做,视乎种种情形(客户要求、译文使用者的背景、翻译的目标等而定)。翻译工作是策略取舍的艺术,要凭经验靠眼光。翻译不可能百分之百再次表达原文本有的「意义」,译者必须取舍这次牺牲些甚麼,如何补偿(如果需要的话)。作为专业服务提供者,译员尽力以委托者的利益为依归,特别顾及价钱、速度、译文质素、合用性、服务态度、译文的效用等。译文可以在不同的层面跟原文「对等」(equivalence)——语音、格式、字面意义、语用意义、功能等。译文不一定跟原文有任何「对等」关系。译文只不过是跟原文有某些关系的另一篇文字。翻译的标准:「好」的译文就是达到预先订好的目标的译文。「好」的翻译工作是能够完成预先订好此任务的目标的工作。「好」的译者就是能够尽量照顾各利益单位的利益的译者。「好」的专业译者就是以专业精神令委托人满意、对社会有贡献、促进本行利益的译者。翻译时要翻的不是原文每个字每句话「本该」有甚麼意义(langue),而是该次传意事件之中产生的效应(parole)。这次是谁说、在甚麼情形之下说、用甚麼态度说……比说了甚麼更重要。翻译必有诠译,诠释必有偏见:谁参与一个沟通的活动(阅读、谈话、听音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以本身的条件介入,从而影响到沟通传意的结果。原文为有人翻译而增添「意义」。「偏见」在所难免,且可产生积极作用;意义并没有唯一的权威笉「中心」,世上没有不偏之见。翻译是创造合适的新事件:阅读是传意事件,翻译工作的本质不是生产酷似原文的新语篇,而是透过创新语篇让译文使用者回应而产生新传意事件,达到预定的效果。翻译「知其不可而为之」:译者只有在极多制肘之下尽所有的条件,致力制造出合乎要求的水平又合用的译文。直到最近,普世的翻译价值观是「语文学式」(philologic)的态度,即是将作者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将原文的意义当作「真理」,译者一定要必恭必敬「传声筒,尽可能一加减不改动,愈「忠於原文」的译文就越好。当今的「後现代」翻译观视原文为灵感来源(之一),视乎这一次的任务需要,「不择手段」以各种可能的策略去生产新文本,创造新的传意事件。每一次翻译只是为当下的任务来服务,天下间并无「最理想」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得以投胎再世,跟另一个时空的人沟通,精神重现,再活一次又一次。所以翻译是一种功德,一种施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