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丫头111111
科技论文是以科技新成果为对象,采用科技语言、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并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经过正规严格的审查后公开发表的论文。写科技论文的目的是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接受同行的评议和审查,以图在讨论和争论中渐进真理。理解科技论文的定义,有利于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所指的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该国标还指出,鉴于我国科技水平较低,消化、模仿国外引进技术中的工作,也可作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内容。 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把科技论文定义为:一篇能被接受的原始科学出版物必须是首次披露,并提供足够的资料,使同行能够:1)评定所观察到的资料的价值;2)重复实验结果;3)评价整个研究过程的学术;此外,它必须是易于人们的感官接受、本质上持久、不加限制地为科学界所使用,并能为一种或多种公认的二级情报源(如化学文摘等)所选用。2 科技论文的特点 创新性 理论型科技论文是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技术型科技论文是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也就是说没有新的观点、见解、结果和结论,就不成其为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科学记录和历史性文件,没有新意的论文又怎能体现科技的发展。 创新性是科技论文同其它科技文章的基本区别。如科技报告和综述等具备科学性、学术性等特点,但可不具备创新性特点。创新性或新意是写作与发表每篇科技论文必备的条件,但只有创新性或新意还不够。 科技论文都应是“新”的,但其创新程度有大小之分。在科技论文写作中,要特别谨慎使用“首创”、“首次提出”、“首次发现”等词。“首次提出”等词一般是指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科技论文是报道自己的新研究成果,与他人相重复的研究,基础性知识,具体过程或数学推导,给出参考文献或作简要交代就够。科技论文的写法应避免与教科书、实验报告写法等同,不要用"众所周知"这个词。 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是科技论文同一般议论文以及一切非科技文体的基本区别。科学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科技论文的内容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指科技论文表达形式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即科技论文的结构严谨、思维符合逻辑规律、材料真实、方法准确可靠、观点正确无误。准确性主要是指科技论文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科技论文中不要用"据估计、据统计、据报道、据观察"等词,应给出参考文献。 学术性或理论性 科技论文的学术性即理论性。学术性是科技论文同其他科技文章的基本区别。所谓学术是指系统和专门的学问,是指有较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一定的理论体系的知识。科技论文学术性是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一篇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定的科学见解,包括提出并解决一些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事实和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与分析或说明,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 规范性 科技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规范写作。如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规范,文字表达应规范,语言和技术细节应采用国际或本国法定的名词术语、数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科技论文要求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 
科学一般被定义为:甲,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等;乙,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你去问任何一个科学家或是几乎任何一个受教育的人:“什么是科学?”你很可能得到一个与乙相近的答案。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科学指的都是甲:科学是发生在实验室里的事。这个字眼叫人想起图表、试管、天平、本生灯、显微镜。生物学家、天文学家、也许还有心理学家或数学家都可以说是“科学工作者”,但没有人会想到把这个称呼用在政治家、诗人、报人乃至于哲学家身上。有人告诉我们说:年轻人必须得到科学方面的教育,但他们不外乎是说年轻人应该多知道一点辐射、恒星或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而并非指应该教年轻人学会更严密地思考。 这种意义上的含混,部分是出于故意,其中包含着极大的危险。加强科学教育的呼吁暗示了一种信念,即如果得到了科学的训练,人们对于所有学科的认识会比没有经过这种训练时要来得明智。但是,在狭义上,一个“科学家”真的会比其他人较有可能客观地考虑科学以外的问题吗?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充分的理由。作一个简单的测验——抵制民族主义的能力。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在实际上,所有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追随本国政府时比起作家和艺术家来更少顾忌。作为一个整体,德国的科学界没有对希特勒作出任何抵抗。希特勒可能破坏了德国科学的长期繁荣,但始终有许多才俊之士在对合成油料、喷气收音机、火箭和原子弹之类作必要的研究。没有了他们,德国的战争机器可能永远造不起来。 在世界各地情况都是如此,只是形式上稍有变化。在英国,我们大部分的杰出科学家接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体制,那些不愿简单接受现状的英国科学家常常是社会主义者,也就是说,尽管在自己的工作中他们保持了理智的谨慎,但在某些事情上他们是可以不加判断甚至于不尽诚实的。 但这是不是说普通大众不应该得到更多的科学教育?恰恰相反!这只是在说,科学教育如果简单地归结为更多的物理、更多的化学、更多的生物,而忽略了文学、历史,就会不但无益反有大害。 很清楚,科学教育应当是指灌输一种理性的、怀疑的、实验的思维习惯。它应当是指学会一种方法——可以用在遇到任何问题上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大量的事实。科学教育最后往往还是意味着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 百年前,查尔斯·金斯利把科学描绘成“在实验室里制造臭气”。一二年前,一个年轻的工业化学师很得意地告诉我说,他“看不出诗歌有什么用”。人们的态度就像钟摆在来回晃动。目前,科学占了上风,于是我们就听到了这种很正常的说法,即大众需要科学教育。我们听不到应该有的反面意见,即科学家自己可以从一些教育中得益。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一份美国杂志上读到,英美的不少物理学家,因为清楚地知道原子弹的用途,从一开始就拒绝进行研究。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我终于看到了一群清醒的人。尽管他们的名字没有刊出,我可以有把握地猜测,他们所有人都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熟悉历史、文学或者艺术,简而言之,他们的兴趣并不是纯粹科学的——就这个词的流行意义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