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z1417
第一,要认识到“物-我”二分的大幻境。第二,要认识到,五感聚合由意根所生的意识,是如梦般来去皆无踪影的妄识。人的心如蹦跳抓挠不停的猿猴般毫无定性,是人们受苦的根源。第三,认识到人的意识有不同的层次,人对能观、观性、所观的执有,形成执着的“我”。这个“我”是因为“所观”而生的一种幻觉,否则是谁在看着并拥有现在所看到的感受呢?第四,把第三和第一结合起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所看不全,才有了“我”的幻觉。“我”成为利己主义的中心,而利己主义不是形容这个世界最为贴切的法。因为他看到的不是实际。第五,没有一个安全的、只属于自己的“我”,因为任何“我”其实都不能不沾染周围事物、思绪的像,由此并没有“我”,而只有“我执”。譬如角色层次,满足来源于尤顺所在系统的良知和认知,而将阴影扩散到不属于系统认知为好的事物上。譬如形式反思(个体化)阶段,满足来源于对法的执着,如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而所动思维、意愿、动机。第六,人活在心理里,既不在物质里,也不在精神里。人活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效力里。人依靠利己的愿心所造满足会消退,由此再追求,直到超过自己能力,而因心之不满生匮乏,生匮乏而作恶。人依靠文字、意识思考,永远得不着真理,只有提升灵魂的质量,进入精神的层面,方能看到真理。第七,利他主义的原理在于,当周围充满了满足的人,满足感会形成流动的系统,被这系统包围的人将体验到永恒的满足感。这种满足因人们不封闭自己的满足而得到。第八,凡所有像,皆是虚妄。是说,以像为真的状态下,能看到什么像是源于人们的意识印染在五感所成的无意的画面上的。人的天性是依欲望而行,以臭为香,以灾祸为乐事。当人毁坏灵命,所信不实,成就事情的能力也就不灵了,因为乃是力量流经人,人才有了点石成金的神力。第九,最乐乃是能自由选择苦乐喜忧。第十,始终记住我们人是在用意识和五感看待事物,真实事物由于其本身模样与我们的认知格式不符太多,实在不是我们感知方式所想象的那样。譬如我们的感知方式是圆形,而实际上事物都是无数嵌套的球体。十一,人实际上是由肉体的力量(大地)和精神的力量(名为天空的像)所合而成,即我们所见的时空。如果跳苏菲旋转舞入定,可以深有体会。十二,人的一个念头刚过去,另一个念头还未来到,之间的间隙叫一念的世界,是实相所在之地。这个间隙为天文数字之一秒。 
在沧海中,我是一粒沙我,隐藏在茫茫人海中我既没有柔美的身段,也没有亮丽的双眸,但我有进取的心,有似水的梦怀,有崇高的理想,我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不愿随波逐流在《未选择的路》中弗罗斯特曾写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只融于大众的我便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平凡人我不愿去走别人庸俗的老路,去过跟别人同样庸俗的生活在偷觑他人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我,不愿随波逐流在《未选择的路》中弗罗斯特曾写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只融于大众的我便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平凡人我不愿去走别人庸俗的老路,去过跟别人同样庸俗的生活在偷觑他人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我,幽默宽容我向来不喜欢看别人满面怒容的样子,我认为他人的笑才是天下最美的风景所以每天,我都会变成一颗开心果,尽可能地给他们带去欢乐“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容使狭隘的胸怀容纳百川,所以对待别人的过失,我都付笑谈中我,要做自己齐白石老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天地当流行泡沫小说时,我感觉那时在浪费时间,当流行网络游戏时,我感觉那是在虚度青春要做自己,看清真实的我,拿出十二分的信心,告诉自己:“我就是我,凭什么跟他一样?!”抛掉那些人为的浮华雕饰,亮出自己的王牌,追求自己的个性,做我自己,最好!我,积极进取小小的我是一粒沙,但不甘于落后,一生庸碌无为我愿做生命的酋长,做一粒不朽的珍珠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渴望朝向艺术之塔,文化之巅,事业之厦,庆功之缘,不负这繁花似锦的时代,留一行扎实稳健的足迹,把美和爱洒向人间…… 这就是我,风华正茂的我,意气风发的我这就是我,幽默宽容的我,不甘落后的我我就是我——天下无双!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社会属性,可以写:我是一个男生(女生),我是父母的孩子,我是一个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是一名学生(工人),我是一个老铁(闺蜜),我是一个公民,我是一名党员(团员),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所以,还可以写一些相互对立的方面:我是一个坏人,我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个性开朗的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是一个胖子,我是一个瘦子,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也可以写一些:我是体育健将,我是一个数学很差的人…… 2 0个,很快就能写出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