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法国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8

逍遥游者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法国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gqueen

已采纳
比较文学-正文   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内在传统联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办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任务和范围  比较文学的任务在于研究一种民族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和其他民族文学对这一种民族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对比地研究并无直接联系的两种或几种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风格、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类同和差异;它还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如哲学、纯科学的相互关系和异同。  关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影响研究。它追求文学发展的“经过路线”。既从“放送者”的角度探索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也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容纳和改造的外来因素。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和“媒介学”。“渊源学”在多方面相互影响中研究文学发展的渊源流变;“媒介学”研究各民族文学产生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如翻译、改编等。影响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一种文学如何经过创造性的吸收过程成为另一种文学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研究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助于总结经验,指导今天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  关于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的研究称为平行研究。平行研究包括“题材史”、“主题学”、“类型学”、“形态学”、“比较批评”(或称“比较诗学”)等内容。题材史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发展历史,如人类起源这一题材在各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不同表现和发展。“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如“爱情与义务的冲突”、“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矛盾”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类型学”对比研究各民族文学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形态学”研究同一文体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发展过程。“比较批评”或“比较诗学”研究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批评概念和批评原则及其发展历史,以及各民族诗歌创作的共性和特色。平行研究帮助人们以更宽阔的视野来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以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同时也帮助人们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深刻认识自己民族文学的独创特点。  比较文学是一种边缘科学,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刻的关系,也研究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纯科学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需要极其广博的知识,目前还没有取得重大成果。  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不是从19世纪才开始,早在14世纪,但丁在他的著作《论俗语》中就曾以早期法国文学与类似的普罗旺斯文学互相比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比较研究了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节奏所形成的不同诗歌格律;伏尔泰也曾比较研究过不同民族文学中不同的史诗类型。意大利启蒙运动领袖维柯在《新科学》卷 3中对荷马的两部史诗进行了详细比较,认为它们都是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民间歌手的口头传诵作品,不可能出于荷马一人之手。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正是比较文学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与此同时,现代人文主义特别是浪漫主义的兴起肯定了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学都自有其文化的价值,注意分析作家与作品产生的环境及其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已广泛应用了比较的方法,建立了比较生物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立法学等新的学科,这就构成了比较文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比较文学一词首先出现于1829年,当时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在他讲授的一门课程的引言中,第一个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巴黎大学另一位教授安贝尔则把自己讲授的课程称为“文学艺术的比较历史”。1848年,英国批评家安诺德也采用了“比较的各国文学”这类术语,并在《目前文学批评的功用》一文中号召“每位批评家除他本国的文学外,至少必须熟悉另一种伟大的文学,这种文学与自己本国的文学差异愈大愈好”。但是,比较文学这一名称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却在1865年法国批评家圣伯夫称安贝尔为“比较文学的哥伦布”之后。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在19世纪的俄国并不流行,但有关这一内容的学术著作却相当丰富。早在1833年,著名批评家雅基莫夫就已写成《论罗蒙诺索夫时期以来俄罗斯文学发展的特点》,力求将俄罗斯文学现象同其他古老的欧洲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加以科学的论述。后来他又写了《在同外国文学联系中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另外还有佩平写的《在国际联系中的古俄罗斯小说与童话的历史》、达什凯维奇写的《部分俄罗斯作家的创作与欧洲文学家创作的比较》等,都是研究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力作。  在西欧,1895年德国语文学家本法伊为德译《五卷书》写了前言,指出欧洲文学某些题材直接来源于印度故事,被认为是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开始。1872至1884年间,丹麦批评家布兰代斯完成了他的6册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强调必须对欧洲文学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并在序言中指出:“这种比较性的研究具有双重的便利:一面可以把外国文学带到离我们那么近,使我们能够跟它合成一体;同时又把我们自己的文学放远了,使我们在真正的远景中看见它。”1886年,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比较文学》(英国波斯奈特著)。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也相继问世,如匈牙利的《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前两年原名《比较文学杂志》),由梅茨尔主编;德国的《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由科赫主编。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1890)、法国的里昂大学(1897)都继巴黎大学之后陆续设立了比较文学专题讲座。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先成立了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也在1904年成立。主持里昂大学第一个讲座的德·科斯特教授对比较文学的方法作了广泛而有系统的研究,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欧洲现代文学分析,取得了很大成绩,曾被称为“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的肖菲尔和白璧德也为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00年法国学者贝兹编纂了《比较文学书目》,1903年罗力耶所著《比较文学史──自滥觞至20世纪》,收集和总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基础上,1931年出现了法国学者保罗·梵·第根的名著《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全书分《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成绩》、《总体文学》三大部分,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法国始终是这一阶段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4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很大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文学以美国为中心而发达起来。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和分析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成绩和问题。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继1956年在意大利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后,在美国召开第二届会议,讨论了比较文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美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发生直接关系的各民族文学之间,还要探讨全无关联的不同文学体系的共同现象及其差异,把平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6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苏联也得到很大发展。1960年苏联开展了“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专题讨论和1971年召开的“斯拉夫文学比较研究”会议,推动了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1976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4卷和1978年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第 9卷分别用《比较历史文艺学》和《比较文艺学》的词条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内容。  进入7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和其他研究领域一样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和苏联中心论的局限,许多学者开始感到缺少对亚洲、非洲等广大地区文学传统和现状的了解,就谈不上对文学现象的全面研究。东方的文学体系,特别是中国、印度、阿拉伯的传统文学体系越来越引起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东西方比较文学,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必将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目前,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中心议题的国际会议已召开过多次,这一领域的开拓将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明显趋势。  三大学派  在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学派。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苏联学派。法国学派以梵·第根、伽列等人为代表,是历史最久的一支学派。他们强调影响研究,认为比较文学应侧重研究各民族文学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直接影响,即确实存在的“事实关系”,而不需作美学评价,也不重视美学欣赏。他们主张“‘比较’这两个字应摆脱全部的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50年代兴起的美国学派以雷纳·韦勒克(流亡美国的持不同政见的捷克学者)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平行研究,反对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有直接影响的不同民族文学的实证分析,主张把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联系起来探讨,提倡从美学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学的异同。苏联学派形成于60年代,代表人物是维·日尔蒙斯基、米·阿列克谢耶夫等。他们强调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认为各民族文学独立产生的共同特点正是各民族文学能够互相影响的基础和条件,但他们同时也强调在比较研究各种文学联系和比较研究各种文学的异同之间不作明显的区别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所研究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学现象。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新的学派还将不断出现,正在酝酿中的以促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学派就是一例。  比较文学在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不是从最近才开始。鲁迅、茅盾、郭沫若都曾在广泛比较各国文学的基础上探索过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路。鲁迅早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比较分析了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他指出印度、希伯来、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政治上的衰微带来了文学上的沉寂;俄国虽也似无声,但“俄之无声,激响在焉”;德国青年诗人以热忱的爱国精神“凝为高响”,使人民热血沸腾;英国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恶魔诗派”更是以他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歌,“动吭一呼,闻者兴起”。鲁迅还研究过“恶魔诗派”在波兰、匈牙利等民族文学中的发展以及拜伦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他也比较过尼采与拜伦的不同,拜伦和易卜生的差异,并得出结论:“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这也就是说必须审己知人,在众多的比较中鉴别优劣,才能找到振兴中华的途径。茅盾在1919年和1920年相继写成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中也反复比较了托尔斯泰、高尔基与英国作家狄更斯,法国作家莫泊桑、雨果,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不同,从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促进中国文学积极自觉地从世界文学中吸取营养,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0年代,傅东华、戴望舒分别翻译了罗力耶的《比较文学史》和保罗·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在中国系统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1936年出现陈铨的专著《中德文化研究》,全面评述了中国小说、戏剧、抒情诗在德国的传播和影响。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范存忠的《威廉·琼斯爵士与中国文化》等都在某一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50年代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论著。莎士比亚、歌德、伯纳·萧、泰戈尔、易卜生、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都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反映在许多专论之中。近年来,比较文学的研究在中国日渐繁荣,无论在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文章。  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方法学理论方面,都还有一系列有待于解决的课题。例如相互独立的不同体系的文学现象的“可比较性”的标准,比较文学独立的方法论体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文学同整个人类文化的联系等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同时也正是这些问题向我们预示着比较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这些希望对LZ有用( ⊙ o ⊙ )啊!

法国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252 评论(14)

刘博瑞

你业可以写写法国最有名的2个东西化妆品和服装从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始,到发展演变过程,到现今的世界地位等等
250 评论(13)

ur.fantastic

到1871 年,法国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 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两个大事变,犹如希腊神 话中地下巨人的两次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 切,都在这两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十九 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 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 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 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 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 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 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就 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 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个主 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 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 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 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法国在 1830 年的七月革命 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 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 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 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天伦”的解体,“热情”的 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 尚。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 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 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斯丹达尔 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 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 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 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二,与“理性王国”破灭后引起的日益深刻的失望感相关。从这 点看,现实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对浪漫主义的深化,或者说是与浪漫主 义同因异果的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思想家、宣传家为许诺, 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王国将会是一个如何美好的世 界。但这个“华美的约言”,却被“理性王国”确立以后的现实所粉碎。 象任何国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一样,法国在这个时代也充满了黑 暗和丑恶:工业文明的胜利以广大农民的流离失所为代价,金钱成为社 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卖淫增加到了前所未 闻的程度。憧憬中美好的“理性王国”被无情的现实描绘成了令人极度 失望的讽刺画。人们诅咒“只有盼望,没有应验”。面对如此现实,浪 漫主义的失望激变为汹涌昂扬的抗议和更为虚妄的上下求索,要么是涕 泗滂沱地“荷戟独彷徨”,要么是在更“华美”的乌托邦“想象中迷醉; 而现实主义的失望则与冷静务实之风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 剖析和严厉的批判。斯丹达尔笔下的法国是“一条泥泞的大路”,巴尔 扎克则立志为自己的时代开出一张恶习的清单。这种剖析和批判构成了 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灵魂。而归根结底,它也同浪漫主义一样, 是失望情绪的表现,只是更为深刻,更为严酷了。 第三,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随之发扬相关。如果说,浪 漫主义的产生与十八世纪后期崇尚天才和情感的德国古典哲学相关,那么,现实主义的兴起,就与十九世纪法国及西欧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和 因此而得到发扬的科学精神有密切的联系。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进化 论等三大成就,使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而更深刻的 意义,是加强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倾向,使人们意识活动的关注 中心,由中世纪的“认识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人”,而转向 现在的“认识世界”,既包括自然更包括社会的世界。因此,浪漫主义 那种喜欢遨游于精神世界的艺术表现逐渐被淘汰,而在准确、精细的描 写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本身规律和发掘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第四,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相关。在欧洲文学中,法国文学的现 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的。中世纪市民文学就开了摹写人情世态的先 河;十六世纪的短篇小说发扬了这一传统;十七世纪出现了莫里哀描写 现实的卓越喜剧,这时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也极为注重写实逼真;十 八世纪先哲高扬的“理性”大旗,更进一步弘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描 写人生,贴近真相”成为批判文学的重要准绳,这时期最富有远见的理 论家狄德罗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 限,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所以,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 律来说,正是这个源远流长、虽无定名却贯穿于古今文学实际的传统, 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为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登上无限风光 的顶峰开辟了道路。 在上述历史条件,社会心态,文化背景,文学传统的作用下,产生 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倾向:真实地反 映现实,辛辣地批判现实,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注重情节与细节 的真实性。当然,这也是随之而起的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基本 倾向
218 评论(11)

0506意外

研究法国的文化研究法国的作家或作品,比如伏尔泰写中国目前与法国的交流、理解之类的清苦评析一部法国电影,讲里头的文化差异……东西多……随便写啊我写的就是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当然,你也可以写语言学方面的,神马英语对法语的影响啊之类的,还有法语口音方面的,……好多好多。伦敦高层人打招呼还用的先生小姐还是法语呢……可以写法语的世界化啊……
13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