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3

dengyuxq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zy275801766

已采纳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探明程度还较低,特别是普光、广安、新场、合川等大型气田及龙岗、元坝等大型含气圈闭的发现,更揭示了四川盆地巨大的勘探潜力。1 加强4个古隆起及周围地区的勘探油气从脱离烃源岩开始,逐步进行运移,压力差和古圈闭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条件。在四川盆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规模及不同控气作用的古隆起,先后在加里东期的川中古隆起、印支期的开江古隆起和泸州古隆起、燕山期的江油-绵竹古隆起和大兴古隆起等。这些古隆起不仅影响和控制了储集层性能,而且为油气早期运聚提供了场所,如川中乐山-龙女寺加里东古隆起为威远气田的运移、聚集创造了条件;印支期开江古隆起是川东天然气聚集的关键。从演化序列上看,四川盆地这些古隆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继承性,更多地表现为独立性,反映了盆地性质、构造变形方式的差异(图1)。1 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隆起加里东期原特提斯洋和华南洋与扬子陆块俯冲,在克拉通周边发育4个大型古隆起,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龙门山古隆起、汉中-大巴山古隆起以及黔中古隆起,这些古隆起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面积大。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以奥陶系顶面计算,面积为5×104km2。勘探实践表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领域,以威远震旦系气田为主,古隆起的发育及演化有以下几点。1)加里东运动古隆起的轴部,即乐山-龙女寺构造上大面积由寒武系地层覆盖,并有剥蚀,古隆起的隆升作用可能始于中晚奥陶世,晚奥陶世后隆起范围扩大,只有早志留世为收缩式的沉积,其上被下二叠统超覆。威远气田为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溶蚀白云岩,因此加里东构造运动在上扬子地区的响应较早,灯影组在全扬子区沉积域都发育古暴露,为天然气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图1 四川盆地古隆起分布图(据李晓青等,2001)2)长期继承性发育,形成规模巨大的古圈闭,古隆起轴部继承性发育,延缓了下古生界(特别是寒武系)烃源岩的生烃时间。对下古生界不同构造位置钻井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古隆起轴部(如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主生油期为中侏罗世,主生气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而川东南坳陷寒武系烃源岩主生油期为二叠纪-早三叠世,主生气期在中三叠世-早侏罗世。3)古圈闭形成时间和油气大量生成时间相匹配,形成了印支期、燕山期古油气藏。4)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对油气聚集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古圈闭的演变,使得古油气藏大量散失,如资阳古油气藏,另一方面又形成新的油气藏,如威远气藏。5)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应具备两个条件:继承性发育的圈闭、良好的储集层。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因而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领域。2 海西期-印支期开江古隆起石炭纪末云南运动,在华夏构造体系控制下,川东地区中部的开江-梁平一带发育NE向延伸的隆起带,石炭系沉积不全,顶部有剥蚀和岩溶。开江古隆起的演化与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在开江-梁平地区形成EW向的隆起,隆起核部已剥蚀至中二叠统栖霞组下段。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早幕,使开江古隆起改变为NNE向,北与大巴山古隆起、南与泸州古隆起以鞍部相接。开江古隆起海西期形成,印支期继承性发育。开江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对石炭系油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的石炭系15个气田中有11个分布在与古隆起有关的古气藏范围内。其中6个大中型气田有5个在古气藏范围内。该古隆起对油气成藏聚集的有利条件表现如下。1)海西期-印支期埋藏溶蚀作用将早期形成的次生孔隙溶扩沟通,使得石炭系储集层得到明显改善。开江古隆起的埋藏溶蚀作用最为发育,是储层最有利地带。2)古隆起的存在,为石炭系上倾边界形成大型地层——古构造复合型圈闭提供了构造条件。与烃源岩成烃期相伴,印支期-燕山早期,在川东石炭系分布范围由石炭系上倾边界分别同继承型发展的开江古隆起、泸州古隆起、石柱古隆起构成的4个大型地层——古构造复合型圈闭已经形成。其中,开江古隆起的幅度达800~1400m,东、西两侧古圈闭面积分别为1790km2和2180km2。泸州古隆起北缘圈闭和石柱隆起圈闭面积分别2200km2和2530km2(陈盛吉等,1998),它们控制了川东石炭系储层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早期聚集。3)古圈闭和油气田有着良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了环绕古隆起分布的大型古油气藏。这些古油气藏被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所改造,油气发生重新分配。因此,前人在研究石炭系成藏时总结出3种模式,即早期(印支期—燕山期)聚集成藏模式、早期聚集晚期(喜马拉雅期)成藏模式以及晚期聚集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以早期聚集成藏为最好,如五百梯气藏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早期聚集晚期成藏的勘探效果也较好,发现了大中型气田,如大池干井气藏。晚期聚集成藏勘探效果较差,勘探风险也较大。3 印支期泸州古隆起印支期NE向延伸的华蓥山构造带,南、北两端存在两个古隆起,北端即为前述的开江古隆起,南端为泸州古隆起。泸州古隆起顶部在泸州一带,地层剥蚀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三段,向外依次为嘉四段、嘉五段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大剥蚀厚度可达千米以上,在近2×104km2范围内雷口坡组全部缺失。泸州古隆起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地层大量剥蚀导致古隆起顶部缺少一套以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主的含油气地层,而且破坏了纵向上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在古隆起核部除最下部的嘉一段气藏和嘉二段气藏得以保存下来外,其余气藏皆散失。也正因地层逐层被剥蚀,使得嘉陵江组气层的保存条件向古隆起核部变差,气藏由核部向翼部逐渐增多。如近邻古隆起核部内侧发现嘉三段气藏,外侧发现嘉五段气藏。上述事实表明,受古隆起后期剥蚀影响,被保留地层的多寡对气藏的储盖条件和地层的纵向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被剥蚀掉的地层越多,保留下来的层就越少。反之,则可以在纵向上形成多层储集。2)古隆起继承性的演化有利于早期油气聚集,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持续隆升。尽管燕山运动使得川南隆起的最高部位向西偏移到自贡一带,但泸州古隆起仍处于区域隆起的高部位,有利于油气的早期聚集。目前已发现的嘉陵江组油气层,均在隆起边缘就是最好的例证。4 燕山期古隆起在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下在龙门山前缘发育两个燕山期古隆起,即江油-绵竹古隆起和大兴古隆起。古隆起的形成始于早侏罗世,导致下侏罗统明显缺失。到侏罗纪末,上述两个古隆起明显向坳陷扩大,特别是南部大兴古隆起已扩大到峨眉-熊坡-雅安一带,面积可达6000km2。该古隆起位于上三叠统生烃中心,隆起形成时间早于油气大量生成、运移时间,是油气有利聚集带。目前,在这两个古隆起已发现一批中小型气田,如中坝气田、平落坝气田、白马庙气田等。截至目前,上述两个古隆起勘探程度较低,是今后值得重视的有利领域。2 山前带勘探领域山前带是四川盆地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获得大发现的重点地区,目前,四川盆地龙门山山前带、米苍山-大巴山山前带受制于地震资料品质,除发现中坝气田和大邑-鸭子河、九龙山、南江金溪等含气构造外,还没有大发现。龙门山山前一带、米苍山-大巴山山前带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印支期前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广泛分布的烃源岩及陆相前陆盆地巨厚碎屑岩沉积,气源充足,储层类型多,构造圈闭发育,是四川盆地下一步大发现的重点领域之一。解决山前带地震成像、构造模式和圈闭落实问题是该领域勘探获得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川西前陆盆地前景更乐观。1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的地区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冲断前陆盆地的东斜坡带,该区临近生气中心,具有很大的生气强度(100×108m3/km2)。斜坡带保持至今,是天然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带。现已探明八角场气田,储量为590×108m3。另有合兴场、丰谷气田和一批含气构造,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地区。随着勘探程度的增高,预计可找到天然气储量1000×108m3。前陆盆地中燕山晚期NEE向或EW向隆起带或构造带。在绵竹-盐亭隆起带上的新场-孝泉气田,气源正是来自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有理由推测深部有须家河组气藏存在,这样绵竹-盐亭隆起带上的天然气储量将超过500×108m3。邛崃-新津隆起带上已在上三叠统发现了平落坝气田、大兴西气田和三和场、观音场等含气构造,已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前陆盆地西侧的龙门山冲断带前缘。该前缘是印支期-燕山期自北而南发展,经喜马拉雅期强烈冲断迭加复合而定型的。该区因隆起早,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Ro值往往小于1%,至今仍在液态窗之内。南段高家场背斜上已获一口工业油气井,但该区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勘探程度低、难度大。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各段均发现天然气以前不少人认为须家河组只是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储气,而须三段和须五段为生气层段。经近年油气勘探,不但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又发现数个油气田,而且须三段和须五段也发现气田(图2)。图2 须家河组NW向近源成藏示意图3 川中、川东中浅层勘探领域近10年来,四川盆地勘探在向深层、超深层方向快速发展的同时,中浅层也不断有新的发现。以须家河组大面积分布的岩性圈闭为重点勘探对象,预计下一步能形成较大储量规模的中浅层目标区。1 川东北地区陆相须家河组川东北须家河组在区域构造、沉积上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有相似性。但由于川东北地区构造改造程度较川西坳陷强,因此,除了须家河组一段、三段具有生烃潜力外,二叠系龙潭组甚至志留系烃源岩对陆相中浅层也有贡献。目前,在九龙山构造、通南巴、元坝、龙岗地区须家河组的钻探均获得了高产天然气流。同时,部分井还在侏罗系获得工业性天然气流和工业性油流。川东北须家河组埋藏明显较川西坳陷浅,沉积相带与构造裂缝双重因素使其储层物性好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研究成果揭示,川东北中浅层应该具有(5000~10000)×108m3的资源前景。2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生气强度大于5×108m3/km2。发育有大套河流-三角洲体系的块状砂岩,受多物源体系的充足供给影响,砂岩相互叠置、大面积连片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合川-安岳地区、广安地区近期已探明了超千亿方的地质储量,证实了川中地区具有大面积多层系含气特征,勘探潜力大。4 下组合勘探方向四川盆地下组合(Z—S)发育有4套烃源岩,即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厚度大,分布广泛,油气资源潜力大,并发育4套储盖组合。2013年,在高石1井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中打出高产天然气流,探明4400×108m3的特大气田,进一步证明下组合前景良好。其主要勘探方向:①乐山-龙女寺及泸州古隆起及其周围;②川东北古隆起及其周围;③志留系沉积相控制下的湘鄂西及渝东地区等;④震旦系台缘高能白云岩带勘探领域紧邻寒武系生烃中心,而且在盆地东部的陡山坨组烃源岩也较发育,气源供给充足,更为重要的是喜马拉雅期前属于印支期开江-华蓥山古隆起范围,震旦系顶面构造图上显示为古隆起高点,是油气有利的运移指向区。5 加快泥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勘探四川盆地非常规泥页岩气及致密岩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大,具多时代、多层段发育特征,如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二叠系及侏罗系等,分布广、厚度大。初步研究泥页岩气主要指标较好,并且已在川东彭页1井,建页HF-1井、溶页1井、元坝侏罗系泥页岩中打出天然气流。尤其在涪陵地区中国石化部署了20多口探井,其中有16口井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层系内打出高产气流,一般日产气(20~30)×104m3,有个别井高达上百万方,有的井两年多稳产6×104m3以上。这个区块已成为中国石化泥页岩气第一个工业性开发实验区,亦是中国首个泥页岩气工业开发实验区。因此,四川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是今后的重要领域之一。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选题方向怎么选

85 评论(8)

junleili

一、部署重点(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华北区自元古宙以来、扬子区自震旦纪以来、塔里木区自震旦纪以来、东北—兴蒙区古生代以来、准噶尔区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祁连区古生代以来、青藏地区古生代以来和华夏区等区域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华北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勘探程度低和未勘探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研究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前中生代盆地的改造作用及其油气资源潜力的影响。加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和浅层生物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和鄂尔多斯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扬子及周缘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研究印支、喜马拉雅运动对海相沉积盆地的改造和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区油气资源前景的影响;加强页岩气的基础地质工作。塔里木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东北—兴蒙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古生代盆地和含火山岩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加强松辽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力度。准噶尔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准噶尔外围和深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加强准噶尔盆地多种油气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柴达木-祁连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柴达木盆地外围晚古生代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调查工作。青藏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盆地识别和盆地地层、沉积和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工作。华夏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加强火山岩下沉积盆地的识别,系统研究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的改造及油气前景的影响。南海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南海北部区、南部区中生代以来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特征,以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深水新生界盆地和中生界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调查。黄海-东海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系统掌握黄海-东海区自古生代以来各时期、各类型盆地分布;掌握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掌握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层位、分布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确定盆地储盖组合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提出油气远景区。重点加强南黄海盆地古生界、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力度。(二)油气基础地质与关键问题综合研究开展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优选全国油气远景区,并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系统性成果;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组合、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含油气盆地多期叠加对油气富集的约束、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西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新生代活动构造对油气影响、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陆上含油气盆地多种资源发育特征等专题研究,提出油气勘探新思路和方向。(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业务信息系统第一阶段开发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质资料图文管理系统,初步实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主流程的信息化。开发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模拟、油气基础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等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第二阶段完善系统功能,建立成果展示和信息发布系统,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公益性成果的社会化共享与应用。二、部署建议(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目标总体目标:系统调查评价我国沉积盆地的基础油气地质条件,获取最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形成系统的全国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目标区。针对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重点含油气盆地,主要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工作,并着力解决部分盆地长期存在的次级构造单元划分不一致、地层分歧较大等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形成系统的跨区块、全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整体提高油气基础地质认识水平。针对油气勘查程度低的北方古生界、青藏地区、东南地区、部分海域等油气勘探新区,以及勘探进程时断时续的中小盆地,全面加强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取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和图件,分析资源类型和勘探前景。针对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等久攻不克的地区,加强盆地整体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解剖,重点研究调查油气保存条件等关键油气基础地质因素。依据新资料,采用新思路,编制全国各类型沉积盆地、各演化阶段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综合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和富集规律,综合优选评价80~150个油气远景区,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十二五”期间:全面展开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完成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及系统分析,完成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图件编制。开展新区、新领域和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及编图工作,形成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建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工作任务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区划分为:华北及周缘地区、扬子及周缘地区、塔里木区、东北-兴蒙区、准噶尔区、柴达木-祁连区、青藏地区、华夏区、南海区和黄海-东海区等10个区。“十二五”期间:第一阶段,系统收集整理并分析重点含油气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整合资料数据,开展跨区块、全盆地、跨区域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统一标准规范,系统编制油气基础地质图件,优选评价油气远景区。第二阶段,全面展开新区、中小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出露区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针对相关重点问题,查明盆地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油气资源潜力,系统获取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编制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优选油气远景目标区。“十三五”期间:全面汇总11个油气调查区资料数据,系统总结研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特征、油气资源类型、潜力和分布规律,系统评价油气远景区;编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和系列图件;完善和更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资料数据集成系统。(二)中国大陆及周边复杂盆-山系统及其油气地质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目标总体目标:重点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作用特征,研究不同造山阶段沉积盆地的构造原型、岩相古地理特征演化、沉积充填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关键地质构造事件对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形成分布的影响与控制、含油气盆地多期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研究南方海相、北方古生界、中新生代火山岩、海域深水、中小型盆地等不同领域面临的关键油气地质问题,研究多种油气资源共生规律,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十二五”期间:系统收集资料,启动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研究、复杂盆-山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复杂盆-山系统中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全国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等区域性重大油气地质问题等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中国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等全国性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系统提交油气重大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工作任务(1)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研究研究我国古生代以来不同类型造山带的盆-山耦合方式、过程、盆地构造原型、构造叠合与改造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条件。研究我国各大地构造单元演化对复杂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控制。(2)复杂盆-山系统的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不同造山阶段盆地沉积充填及其与油气分布规律关系,从整体上认识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复杂盆-山系统的盆地充填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组合的控制。(3)盆-山转化过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油气形成规律研究研究我国复杂盆-山转化过程中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重要构造事件对盆地的影响,总结其对油气分布、成藏类型等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4)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在我国复杂盆-山系统中,中新生代大地构造作用在我国现今含油气的最后定型起着主导作用,研究中新生代构造时空演变,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不同盆-山系统中的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流体活动、油气分布和成藏的控制作用。(5)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研究掌握我国陆上中小型盆地的形成演化特点,预测油气资源前景,提出油气调查建议目标。(6)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研究研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我国中新生代边缘海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发育模式、成因机制及其对深水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剖析不同类型深水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规律。(7)构造体系控盆、控油作用研究“十二五”期间:开展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系统研究我国大地构造与盆地形成演化、造山作用类型与复杂盆-山系统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复杂盆-山系统中盆地原型和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关键构造变革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中国边缘海盆地演化与深水储层形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对油气运—聚—保的控制作用、中国陆域中小型盆地地质演化与含油气前景、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条件、碳酸盐岩及其成藏条件、北方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前景、火山岩形成分布及其成藏条件、高温高压油气成藏等,取得新的地质认识,指导油气远景区的优选。“十三五”期间:充分利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继续开展大地构造特征与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区域沉积特征和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盆地充填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我国关键地质作用过程与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深化认识,指导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三)油气勘查关键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加强地震、非地震及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遥感等关键技术方法在油气资源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关键勘查技术方法在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应用效果;提高地震采集资料质量,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原、山地、深水海域等地区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列,深化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形成自主创新的油气地震、非地震勘查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系统试验,提高地震、非地震勘查在典型复杂地区原始资料采集的品质,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十三五”期间:进一步试验验证,完善,形成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并推广应用。工作任务开展高原、山地、深水等复杂地区油气地震勘查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能够提高复杂地区数据采集质量、增强成像效果的油气地震勘查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开展复杂地表地区非地震油气勘查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表地区电磁法勘查技术系列。开展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质构造区的油气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开展构造复杂地区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深化发展微地震台阵深层构造探测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开展地表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新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展地表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为战略选区提供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资料,为优选有利目标和部署战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开展遥感油气综合勘查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开发建立油气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技术系列与系统集成。“十二五”期间:对现有主要勘查技术方法在我国不同地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调研,研究分析油气勘查中各种方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具有一定油气远景的复杂勘查地区开展各项攻关研究工作,实施小规模的地震、非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采集和处理攻关试验。在攻关试验基础上,依照新认识,确定新思路,在复杂地区扩大攻关领域,部署地震、非地震、微地震台阵和地球化学勘查采集处理攻关实物工作量,深化、总结油气勘探方法技术在各类复杂地区应用效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初步建立起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完成地表油气信息直接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完成多油气信息遥感识别和复杂地表地震勘探遥感配套技术研究工作。“十三五”期间:系统总结和完善攻关成果,选择代表性地区深入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形成适用于我国不同复杂地区的地球物理、微地震台阵、地球化学油气勘查技术系列。对形成的技术方法系列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完成遥感技术应用系统研究工作。(四)油气理论和技术超前研究工作目标拓展油气资源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面向社会,搭建平台,打破框框,凝聚超前探索的科学问题,获得探索性油气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为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提供支撑。工作任务主要是探索前沿性、边缘性、交叉性方面的科学问题,包括理论和技术基本成熟,并经实验室验证,有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际应用的;理论和技术基本得到认可,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的;理论认识和技术分歧较大,尚需进一步探索的;其他相关假说。
342 评论(12)

skdzy2006

我个人看法是选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吧,因为现在建设工程在办理规划许可证的时候,都要委托环评单位出具环评报告的,所以,选择这个方面就有可能是在大城市而不是经常出差去野外治理灾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2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