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_19830917
知道什么叫做“歌”的时候,自己早已不自觉地爱上了歌。 那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是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唱着那句“昨日象那东流水……”,九岁的我时常陶醉得忘乎所以。可那段时间却压根没听说过有黄格选,童安格,巫启贤等人的存在,或许他们真的曾辉煌过,但辉煌的日子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于是翻开大姐小时候抄的歌本,唱完了“我和你吻别,在无人的街……”,再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再到“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却依然不晓得这些撼动人心的歌曲是出自谁口。 但我又时常自信自己对于一些老歌手的了解甚于其他同龄人对他们的了解。至少我知道以前有个歌手叫做苏芮,叫做蔡琴,至少我懂得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燃烧,齐豫的《橄榄树》正在开花,齐秦的《狼》依旧狂奔。 不知是哪个冬天的晚上,走在寂寞的深巷里,却从冷风中传来一句令人潸然泪下的“是否给你自由过了火……”,于是那时起,我爱上了《过火》,懂得了张信哲。 喜欢一个歌手非常常见,但若同时爱上两个歌手呢?我记得我喜欢王菲和那英的初始是在她们的《相约一九九八》,而非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或是那英的《雾里看花》,那时,听完了《相》后,我自以为世上最完美的旋律即是此了,而最好的歌手亦是她们俩。 尽管后来有了孙燕姿的《天黑黑》,林晓培的《她的眼泪》,甚至谢霆锋的《边走边爱》,但我仍会拥护她们,哪怕出现了陈冠西,容祖儿,Twins,萧正楠,F4等长相均已掩盖了内涵的所谓的“新新人类”。 有段时间,曾经狂恋过闽南语歌曲,什么《爱拼才会赢》呀,《金包银》啊,一直唱到邻居要拿块豆腐砸死我的时候,我才方兴未艾的收手。 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仍是怀着急切的复仇心理,在静的连蚂蚁走路都听得见的夜晚,朝着邻人唱起了《杜十娘》,《十三不亲》,《铁窗泪》……,结果邻居揉着惺忪的睡眼,朝着我扔来一根面条,叫我去上吊自杀。 然而实际上,通俗歌曲是最短命的歌曲,任贤齐的《心太软》与张宇的《都是月亮惹的祸》就见证了这一点。 就个人而言,我十分迷恋校园民谣,从《同桌的你》到《白桦林》,都让我心动乃至心痛过。 老狼虽其貌不扬,但他音域悠远,唱得深情而投入。 无论如何,一个歌手就是要唱歌,而且要唱好歌,而不是成天带着一张颇有几分姿色却无几分内涵的脸去招摇撞骗,骗我,也骗你。 
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初次接触所谓流行音乐,是一次偶然在广播上听到周杰伦的一首七里香,这么多年似乎还 记得一些。 不是追求所谓的品位, 因为古典音乐我也不是可以完全接受和理解。 只是当前的流行乐 里充斥了太多媚俗的叫喊和空洞的张扬, 如那种因为缺乏必要的修养和气质而只能靠浓妆艳 抹搔首弄姿来吸引别人目光的女人一样, 难以让人找到深爱的理由。 泛滥的商业炒作和市场 包装让许多歌手红极一时, 他们也许有着漂亮的脸蛋或者八面玲珑的表演手腕, 但却很少能 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自我感受, 对于音乐本身往往显得麻木不仁。 芭芘娃娃某种程度上可以 看作是他们的象征,华丽而没有生命感的存在。 什么是才华?方文山说,他在遇到了周杰伦后才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我想那应当是一 种主体性、原创性的东西,正如方文山的歌词和周杰伦的作曲, 中国乐坛新人已很少有能让我们有震撼之感的了, 使我们的悲哀。 只是我仍愿意聆听, 毕竟每首歌的背后都有歌者的故事,我一直相信。 现在还有众多的人热爱着列侬和他的甲壳虫伙伴, 尽管他们的辉煌已经走过了四十年。 流 行不一定就意味着转瞬即逝, 一些有力的东西是可以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 如果五十年后还 有人听一个流行歌手的声音,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人有他的才华。也许我们现在缺乏 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还有就是天才们出头的机遇。 身边有太多的人在喜爱着流行音乐, 欣赏或厌弃着某些歌手。 而我也在不时的用耳朵过 滤着它们,捕捉着那些可能的快乐,并且期望着那些在夜空中一闪即逝的流星,能够拥有恒 星的光芒。 身边有朋友很爱古典音乐,所以我很敬佩她,想来音乐带给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坦然接 受别人的异议,爱自己所爱的那种音乐,就好。
[分享]如何看待流行音乐 音乐 ,从古到今,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地方,都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人们。它以各种形式、效果出现在各种场合、气氛中,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状态,它曾鼓舞多少人走出生命的阴影,也曾让多少人迷失自己。 那么,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是如何看待音乐的呢?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呢?他们对音乐到底有怎样的认识,音乐在生活中又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确地对待音乐呢?就请大家来看看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吧。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本校初中生作了调查,据调查结果发现,仅有3%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说明音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学生会花20%—50%的精力在音乐上,仅有少部分学生会花全部精力在音乐上,这说明学生把握听音乐的时间比较合理。总的说来,音乐在中学生的生活中起着比较积极的作用。 流行音乐凭着它对感情的真挚呼唤,对感性生命的生动表现,凭着它的风趣幽默、通俗易唱,风靡于中学生中。大街上、小巷里、校园中,随处可见斜挎迷你机、头戴耳机听得如痴如醉的少男少女。那么流行音乐到底有何作用,以致于同学们热衷于它呢?青春期使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得极为丰富,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吟唱的流行歌曲中,这种情感移入也是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之一。同学们纷纷反映,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调剂人的生活,使生活趋于和谐。实践证明,音乐对人的感情、思想、心理和生理都有明显的影响,能使大脑得到良好的刺激,从而使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心血管、消化道等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另外,据某些专家说,音乐还有助于延年益寿。 流行歌曲如此深入少男少女的心,自有它的感染力。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流行歌曲音韵谐美,情深意长,又贴近生活,表达的是对个人生活、理想和内心世界的感受。容易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会引起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迷恋。我们认为,对流行歌曲而言,其中不乏感情真挚、格调清新的上乘之作。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的流行乐坛也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庸俗低下、过分凄婉悲怨的音乐,这使某些中学生陷入了低靡的情绪,有的还因为受到歌词的影响,产生颓废心理,最后造成悲剧。所以还是需要中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鉴赏力。好的歌曲能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热情澎湃;格调低下的歌曲,只能使人颓废,影响心理健康。 出现这一现象时,教音乐的我感触颇深,教材所选取的欣赏、演唱歌曲的时代性、可唱性比较差,而学生接触传媒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MTV、光碟、磁带等方式,以最快的形式接触最新的音乐,这就更显出音乐教材的“落伍”。一面是鲜活、繁荣的音乐市场,一面是几十年换汤不换药的音乐教材,学生当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另外,由于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限度,所以音乐与中学生产生了距离。比如现在的音乐教材所选取的大提琴独奏曲《天鹅》,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天鹅的神态,反映的是法国巴黎公社后,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对于专业音乐人,理解这一曲子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就更不具备这种文学、文化的修养,很难体会曲子所表达的那种飘逸、傲慢、潇洒、浪漫的音乐内涵。当然我们的音乐课这几年也一直在改革,寻求好的发展,更加地以人为本,提高中学生的音乐修养。 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伙伴,让生活真正因为音乐而美起来,我们经过仔细讨论 得出了以下结论: 对学生而言:要选择内容和情调健康的音乐,不要去听颓废无聊、格调低俗的音乐。健康的音乐,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松弛,同时产生新的“兴奋灶”,唤起人愉快、舒适、欢乐的情感。中学生在忙完一大堆功课后,选择内容和情调健康的音乐,更易使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并使情绪稳定。 对家长而言:父母在刚开始引导子女欣赏音乐时,不要操之过急。如果一有空就让其听名曲名歌,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父母可以在吃饭或在谈话、聊家常时,放些较为轻快的管弦乐曲,如《蓝色多瑙河》、《春天圆舞曲》等;也可以根据彼此的兴趣选择音乐,并慢慢地引导儿女们正确欣赏音乐,这样能使他们较易接受,也较易理解。 对老师而言:把流行歌曲大大方方引入课堂。音乐课上节选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更明显。 造物主给了我们听觉,就是要让我们去欣赏音乐。民族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当我们感到疲惫的时候,打开录音机,闭上双眼,让克莱德曼那如诗似画的音乐,像清泉一样流进心田,洗尽尘世的尘埃,让心灵变得更加纯洁,纯得像泉水一样清澈,洁得像云彩一样飘逸。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