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yudian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03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 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理由是哲学是希腊人创造的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有其特殊的形态、内容、概念和问题。中国人自己一开始也这么看。王国维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之一,也是那个时代西方哲学造诣最深的中国人之一。他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根据自己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检讨中国传统,发现在中国“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故“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至于周、秦、两宋间之形而上学,不过欲固道德哲学之根柢,其对形而上学非有固有之兴味也。”[1]虽然王国维在这里并未直接否定中国传统有哲学,但从整篇文章的上下文来细细玩味,不难发现他至少是在暗示中国并无严格意义(即西方意义上)的哲学。 然而,当时日渐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不会允许承认这种重要的文化阙失。“国粹”派健将刘师培在其“中国哲学起源考”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国的思想传统叫做“哲学”,认为中国古人的哲学与欧洲的哲学完全相似。秉着同样的思路,谢无量在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哲学史,在该书前言中他写道,虽然“哲学”一词是从西方来的,但“道”是普遍和统一的。他把自然科学等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方术”和“技”,而把“哲学”等同于中国传统的儒学。虽然他的写法完全是传统的:大段大段的引文,少量的疏解和评论;但他却按西方哲学的普遍做法把哲学分为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三部分。 随着胡适、冯友兰这些在西方学哲学的学者回国,情况略有改变。这些人一般都认为中国传统有哲学,但与西方哲学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哲学”概念本身是从西方来的,他们不能不用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发掘和整理中国哲学。 可是既然“哲学”观念来自西方,那么要知道什么是哲学就应该看看西方人是如何理解“哲学”的,但以上诸位现代中国哲学的先行者大都没有这么做,而都是根据西方哲学外在的内容划分来理解什么是哲学。这使得削中国思想之足来适西方哲学人为的分类板块之履成了中国哲学史写作的基本方式。尽管冯友兰已经看到中国传统思想中很少完全符合那些板块的东西,但人们还是坚持这么做。 由于以西方为普遍(这个心态直到今天还很流行)而急欲趋西方哲学这个“同”,造成了上述那种削足适履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式。尽管很早就有人(张岱年)认识到:“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2]但一到具体操作就不自觉地会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和视点来套,其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哲学的概念变成了西方哲学的概念,中国哲学的问题变成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例如,惠施的“小一”变成了“原子论”;阴阳五行当然就成了宇宙论;而《庄子·秋水》中“夫固将自化”一句的“自化”,居然“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旨”(胡适语)。这种削足适履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法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无法进入我们的哲学史中。中国传统思想向来文史哲不分,经史子集四部中都有所谓哲学。但是,在根据从西方引进的分类板块来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太史公和司马温公恐怕不容易找到,屈子和东坡更是不会被考虑。倒是西方人写的哲学史要比我们开通,我们在那里可以轻易找到修昔底德、蒙田或拜伦。削足适履模式的结果是削去了很多我有人无的好东西。 除了按西方哲学外在的分类板块来写中国哲学史外,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又出现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以一种实际上是产生于西方的思想原则为哲学史的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认为哲学史无非就是这个原则的展开和证明。我们比较熟悉的首先是以唯心唯物两军对战作为哲学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解释原则。这种做法的弊病学术界已看得比较清楚,所以即使还有某种势也已是明日黄花了。 另一种流行的(主要在港台,但对大陆学界的影响颇大)中国哲学史的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是主体性。从1958年海外新儒家的四个代表人物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认识》的宣言,将所谓“心性之学”定为“中国文化之神髓之所在”起,港台的一些哲学史家就以“主体性”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这个做法也是相当成问题的。“主体性”(subjectivity)并不像那些先生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哲学的普遍原则;而是一个非常西方的概念。并且,它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港台学者所理解的主体性,基本上属于17、18世纪西方哲学的概念。主体性这个概念是从主体(subject)这个概念派生的。现代西文中Subject(主体)这个概念来自拉丁文subjectum,而它又是希腊词hypokeimenon的拉丁文翻译,意思是“支撑者”,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这个词指属性的承载者。这个意义上的主体的意思近于Substance(实体)。因此,在逻辑推理当中,它又是一切谓语的主语(支撑者)。到了近代,从这里引申出灵魂或精神是一切意识状态的承载者或支撑者的意思。根据这种用法,主体是指意识的统一性,与“我”或“自我”基本同义。主体性概念就是建立在这个起源于17世纪的主体语义上,换言之,它建立在主体的一种特殊的(近代西方哲学)语义上。康德是这种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最后完成者(上述港台哲学史家心目中的主体性基本是康德意义上,也就是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尽管也使用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但正是从他们开始,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开始了它们自己的去主体或结构过程。[3]一个世纪以来,主体性的衰落早已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标志性景观,论述主体性衰落或“主体性的黄昏”的著作汗牛充栋,不绝如缕。一个多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概念的批判,使得主体性哲学内在隐含的问题暴露无遗,也使得17、18世纪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概念注定只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哲学的普遍原则。 
1、《公民意识整体崛起》,《南方日报》2011年1月2日第007版。2、《多元趋势下的世界文化变局》,《人民论坛》2010年第7期。3、《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4、《广东文化发展30年的省思》,《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究竟何为“文化自觉”》,《解放日报》2009年2月9日第010版。6、《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和民族精神的自我挺立——从三个“文化宣言”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努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7、《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8、《“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9、《国学与时代精神》,《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10、《主持人语:现代化之旅的传统文化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11、《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Z1期。12、《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13、《国际惯例与民族文化尊严》,《人民论坛》2007年第3期。14、《和谐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传统》,《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15、《弘扬岭南文化特色 促进文化大省建设》,《岭南文史》2006年第2期。1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17、《“文化学”建设与文化现代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8、《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社会科学论坛>记者问》,《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19、《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杂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0、《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人民论坛》2005年第5期。21、《荀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22、《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2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24、《“广东人精神”漫谈》,《粤海风》2003年第3期。25、《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若干难题》,《文史哲》2003年第2期。26、《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27、《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下)》,《学术界》2002年第2期。28、《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学术界》2002年第1期。29、《再谈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以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的活动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30、《<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31、《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刍议》,《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2、《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33、《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34、《初级阶段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学术研究》2000年第6期。35、《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36、《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人民论坛》2000年第3期。37、《董仲舒理想论的文化阐释》,《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38、《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39、《以今释古化难为易──读<文白对照十三经>和<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40、《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从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谈起》,《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41、《一代启蒙学者的心路历程》,《史林》1997年第2期。42、《论道德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兼谈新时期的道德体系建设》,《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43、《广东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44、《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45、《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哲学研究》1994年第10期。46、《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3期。47、《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学术研究》1994年第1期。48、《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流变》,《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49、《思想家与文化传统》,《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50、《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51、《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52、《评中魂西体的文化重构论》,《湖湘论坛》1993年第3期。53、《儒学与中国现代思潮》,《求索》1993年第2期。54、《论董仲舒奉天法古的维新原则》,《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55、《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模式和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56、《改革开放与价值嬗变》,《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57、《评“彻底重建”的文化观》,《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58、《试析海外的全盘西化论》,《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6期。59、《试析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思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60、《董仲舒人性论析要》,《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61、《评现代中国的文化重构论》,《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62、《论董仲舒整体直观的经验思维方式》,《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63、《简论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哲学动态》1992年第8期。64、《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65、《论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66、《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思潮》,《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67、《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68、《试论当代中国的活文化》,《开放时代》1992年第3期。69、《新儒学的形上追求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研究》1992年第3期。70、《董仲舒道德论的文化剖析》,《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71、《论董仲舒的文化贡献》,《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72、《董仲舒义利观揭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73、《论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74、《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学术月刊》1991年第3期。75、《论君主专制国家的成熟》,《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76、《拓展价值领域 提高人民素质》,《开放时代》1991年第2期。77、《论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78、《评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兼谈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4期。79、《评海峡两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80、《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81、《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82、《现代儒学大师牟宗三谈中国文化》,《哲学动态》1989年第6期。83、《论中国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思想战线》1989年第2期。84、《评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哲学研究》1989年第3期。85、《论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86、《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略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87、《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88、《海外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文化思想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5期。89、《“现代新儒家”辨义》,《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5期。90、《儒道对立互补之比较》,《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91、《论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天府新论》1988年第4期。92、《驳“中国无哲学”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93、《简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学术论坛》1988年第5期。94、《孔子研究方法我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5期。95、《秦汉之际社会思潮简论》,《浙江学刊》1987年第6期。96、《秦汉医学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97、《从秦汉社会历史发展看董仲舒思想的积极意义》,《河北学刊》1986年第5期。98、《相似理论、协同学与董仲舒的哲学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99、《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第8期。100、《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3期。101、《简论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作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102、《对关于<周易>的两个传统观点的质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103、《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利用和改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104、《“即”字释义辨误一例》,《辞书研究》1984年第4期。105、《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106、《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孔子天命观》,《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107、《试论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