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9

xw21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西厢记的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engorjing7287

已采纳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诗经》的审美学特色论《诗经》中的征役诗论《诗经》中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史诗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有关西厢记的论文题目

233 评论(9)

抱着哑铃睡觉

西厢记•长亭送别离愁别怨压莺莺——课文《长亭送别》唱词赏析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之“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别怨”之由来 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无疑,这是“别怨”之根本。《西厢记》中,“老夫人”在女儿莺莺和书生张生的婚姻问题上,许诺后,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封建家长制如大山一座,横亘在莺莺和张生面前,这是“别怨”的直接原因。更为特殊的是,人为的阻碍,使莺莺左右为难--如果不答应母亲的苛刻条件,则无法与心爱的人张生结合;答应了,张生便要赴京赶考而远离自己。面对横亘的高山,当时可作出的选择,只能是叫张生赴京赶考。但叫张生赶考,又会出现新的矛盾:考不中,满足不了母亲的要求;考中了,又担心张生“停妻再娶妻”……故莺莺处在矛盾的漩涡之中。“别怨”之多,“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别怨”之倾诉 正因为“别怨”太多,《长亭送别》一折,作者为主人公莺莺设计了十九支曲子,让莺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尽情倾诉。这种倾诉之大胆,之直露,之炽烈,在古代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可说是让人耳目一新。莺莺本是名门闺秀,照常理,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谈及情爱,当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在《长亭送别》一折戏中,莺莺离情别怨之倾诉,已是无所顾忌:大好秋景,却“总是离人泪”,别离之际,一下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清减了小腰围”;功名利禄,视为草芥粪土,“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莺莺在两下里”;就连夫妻之间的那份亲热,也没有回避,“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十九支曲子,唱得个倾肠倒肚,酣畅淋漓。莺莺对爱情的忠贞,向封建礼教斗争之坚决,在此已可见一斑。 “别怨”之魅力 “别怨”本身并无什么魅力可言,这里主要指作者在写剧中人物的别怨时高超的艺术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清人梁廷�《曲话》中记称,元大都(北京)剧作家王实甫,在写《西厢记》时竭智尽能,当写到“长亭送别”一折,莺莺所唱“正宫,端正好”,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居然“思竭,扑地遂死”。王实甫是否这样死去,倒不一定;此说的流传,可以说明王实甫在写作时,自己已“进入了角色”,或者是说自己先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了。果然,后人对这一句唱词备加赞赏。这一折戏里,“景为情设,情由景生”,作者调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诸如比喻、夸张、用典,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整部《西厢记》明确宣扬了“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观点,同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因而触动了世世代代渴望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之心。
15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