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2

tanglaoy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当前的贵州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时间为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omeone94

已采纳
2012:《发展中国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探讨——以贵州省为蓝本》,载于《贵州社会科学》第9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11:Of Enterprise Group Culture Force-management and control, performence and path The Invitation of 2011 (ISTP)2010:《我国公司债券信用溢价的实证研究》,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2010:《中国企业集团海外并购中文化力整合的可行性研究》,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第9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10:《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风险投资控制系统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第9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10:《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载于《生产力研究》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10:《企业集团文化力管控研究综述》,载于《生产力研究》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9:《中国央企的文化力考察——基于模糊数学的实证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9:《绿色制造的机制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第13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9:“A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f corporation cultural force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vita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pplied Statistics S (ISTP)2008:《企业文化力内涵、生成与功能体系研究综述及其展望》,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1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2005:《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研究》,载于《财经研究》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

当前的贵州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时间为

246 评论(11)

xinxinger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349 评论(12)

cmr0624

1983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硕士学位,导师钱理群教授。200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学位,导师董健教授。 1971年—1973年:铁道部建厂局二处二队 工人1974年—1976年:贵阳市云岩二中等 教师1977年—1979年:贵州省人民医院 护士1979年—1983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学生1983年—1989年:贵州省图书馆 干部1989年—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 硕士研究生1992年—1999年:贵州省图书馆 干部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兼职教师1999年—200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1999年——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师 1、 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 · 戏剧卷》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2、 《丁西林早期戏剧研究》 《文学评论》1993,2期3、 《孔雀东南飞:从古代到现代 从诗到剧》 《文学评论》2000,6期4、 《〈月夜〉与〈三弦〉》 《文学评论》2001(青年学者号)5、 《论悲剧的产生及〈俄狄浦斯王〉的原型意义 《文学评论丛刊》5卷1期2002,56、 《与生命同构的戏剧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期7、 《试析沦陷区改编剧的盛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8、 《唯美主义剧作〈黑衣人〉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期9、 《中国话剧史著编撰之回顾与前瞻》 《社会科学辑刊》200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3期全文转载10、《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初探》 《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9期全文转载11、《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景观》 《贵阳师专学报》199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3期全文转载12、《周萍——来自作家心灵最深处的人物》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4期13、《上海剧坛的繁荣景象》 《南方文坛》1999年5期14、《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 《文艺争鸣》2001,3期15、《欧洲两种戏剧文本形态之比较》 《戏剧艺术》2004,2期16、《解构时代我们如何建构戏剧》 《戏剧文学》2004,1期17、《从阿Q周围的人物谈起—〈阿Q正传结构文体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4,4期18、《中国新诗创始期的旧中之新与新中之旧》 《贵州社会科学》2002,1期19、《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 《贵州师大学报》2001年4期20、《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路标》 《贵州师大学报》2004,6期21、《欧洲两种戏剧特征普遍性及认识论根源》《弦歌一堂论戏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2、《诗意闪烁的影视画面》 《名作欣赏》2005年4期23、《再谈“两株枣树”》 《名作欣赏》2005年4期24、《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之断想》 《山花》1998年2期25、《一本戏剧通识著作能告诉我们什么》 《戏剧艺术》2005年1期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2BZW010) 《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2、主持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黔中屯堡社区民间文学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3、贵州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教改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对策与设想》4、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委托项目《安顺屯堡古代乡村水利工程历史沿革咨询》 学术成果奖:1997贵州省第三次哲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8全国学会论文奖一等奖2001南京大学光华奖一等奖2004年贵州省文艺奖(理论)一等奖2005年贵州省第六次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贵州师范大学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获贵州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6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荣誉奖 近年学术交流:2004年4月在厦门大学参加“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9月在山东聊城大学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青年学者研讨会”;2004年11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参加“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学术年会”;2005年7月在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参加“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在贵州安顺参加“贵州屯堡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在贵州师范大学主办参加“抗战时期西南后方文学活动与思想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 她和中国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一样,曾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却从未放弃。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她25岁,那一直充满着憧憬和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为她的人生宿点建造了第一个驿站。真可谓10年磨一剑,随后的生涯,她从北大到南大,35岁读硕,45岁读博……她就是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朱伟华教授。北京—贵州,苦难岁月怎能抵住那熊熊燃烧的求知欲?1954年,朱伟华出生在首都北京。1957年,3岁的她被父亲领着、母亲背着,第一次踏上了远行之路,辗转奔波,来到贵州。度过了几载并不快乐的孩提时代后开始上学。朱伟华常说,那时,自己对读书特感兴趣。上五年级时,朱伟华和当时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了十年动乱,那些端坐教室学习文化知识的记忆,一度只能尘封起来。当时的她甚至连最基本的阅读能力都还待加强。因此,她常常偷着阅读书籍。“不管酷热的夏日,还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夜,我热得发慌或者冻得直打哆嗦,都坚持过来了。”那时候,还有很多人把书藏起来读,但查抄的危险常常令人心惊胆战。书籍阅读完后,烧毁,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这唯一的出路,却成就了朱伟华对所学知识的刻骨铭心。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经过短暂的半工半读的初中生活后,1971年,她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直到今天,她还忘不了那些伴随着雨雪风霜铺设枕木的日子,一次次将手磨破,鲜血涌出,疼痛钻心。朱伟华回忆说:这甚至比后来在工厂打十八磅大铁锤还要苦。“直到当上学校教员和医院护士。”苦难并没有使朱伟华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激发了她对知识殿堂和大学校园生活的向往。在那些个不是很安宁的日子里,她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她说:尽管那时能找到的书籍很少,但还是穷尽一切办法看更多的书。她坚信,机遇总有青睐自己的一天。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时年25岁的朱伟华一举考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专业。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开始自己酝酿已久的解“渴”工程。北大—南大,几度面对人生抉择却义无返顾回报桑梓!包括朱伟华自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她的求学生涯竟这么巧合,1989年,也就是考取北大后整整10年时,大学毕业后已在贵州省图书馆工作了6年的她再次考取北大中文系硕士,而此后10年,通过潜心钻研,1999年,她成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我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国家允许年龄的最后一年考取,这预示我干什么都较别人晚了一步,所以我十分珍惜机会,抓紧时间干自己应干和想干的事”。1989—1992,在北大。朱伟华师从我国现代文学泰斗钱理群先生,成为钱先生的第一批女弟子(两名)之一。3年的勤学苦练,让她拥有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的时候,就业空间之大却给她带来了烦恼。面对首都很多高校的盛情邀请,她辗转反侧。这时,来自贵州高原腹地的声声呼唤在她的耳畔久久萦回,那些与自己一样对知识同样充满渴求的孩子们的身影浮现出来,一个个端坐在此前自己供职的贵州省图书馆的长方形条几上认真阅读的劲头让她铁定了心。她在心里告诉自己:回去!回贵州去。放弃了留在北京的绝佳机会,她回到了贵州,回到了那个最平凡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收拾着那些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多少遍的或薄或厚、或宽或窄的精神粮食。45岁考取南京大学博士后,朱伟华同样非常幸运,在全国戏剧学权威董健先生的影响和指引下,她对戏剧艺术的研究造诣已非同凡响。朱伟华回忆: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南大一直挽留我,我当时也明白那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但生就的贵州情结让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我当时就想,贵州虽不生我,却养育了我。而在南京,我是异乡人。”事实上,朱伟华早已把贵州看作自己的第一故乡,她要回到贵州,以自己所学为振兴贵州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教学—治学,一心向学结出累累硕果,背后是辛勤耕耘。自北大硕士毕业后,朱伟华一边在图书馆工作,一边在师大做兼职教师。直到1999年才最终得以转入师大,一心从事教学和研究。作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朱伟华始终坚持站在教学一线。她认为只有在教学一线,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但是,长年累月的辛勤教研,让她积劳成疾。2001年,身患重病的朱伟华在做了手术和全身化疗后,又迅速投入工作,主动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及成教生各层次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硕士生教学中,朱伟华以科研带教学,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外请著名学者开讲座,将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实际能力训练。在她主管研究生工作期间,文学院研究生每人平均发表论文1至2篇。2002年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全部考取博士生,2003年也有过半学生考上,为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输送了多名合格博士生。而朱伟华教授则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被福建师范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在一心向学,辛勤教学的同时,朱伟华的科研成绩依然硕果累累。她在《文学评论》、《中国话剧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权威和重要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不少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收入教育部指定的高校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曾获全国学会论文一等奖、南京大学光华一等奖等。仅2005年,朱伟华就捧得两个省部级科研一等奖。同年,被授予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北大教我大胆假设,南大教我小心求证”这是朱伟华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教学和治学的原则。这两种优良的传统和互补的学风,不仅使她待人坦诚谦和,对她良好教学风格和独到科研视角的形成也大有裨益。而在学生心目中,她既是学识渊博、严谨治学的学者,又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朱伟华坦言:北大的创新和人文精神,让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南大的严谨和求实作风,又使我推崇个人道德的完善。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南”“原”“北”“则”。
19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