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冰霜
我的理解是:(1)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类文明不同于动物、不同于飞禽走兽,是有思想、有行动力的;而思想和行人需要一定规范约束,道德存在有助于避免作出越轨行为。(2)辅助法律共同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的尺度。法律作为社会底线,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惩罚性,但是这类规范行为不能涵盖社会方方面面,需要道德作补充。(3)协调人的社会关系。人群聚的社会如何相处、如何调节矛盾,很大程度需要依靠道德规范作为准绳行事。(4)维持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道德规范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人越讲道德,越实践道德,人类社会文明就越发达、素质越高。 
1、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2、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3、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4、道德是人类衡量行为准则的标准,它仅仅是一个尺度,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准则,人人都恪守着,人可以没有道德,那就被称为离经叛道,说的好听点是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5、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对道德规范的忽视,所产生的种种不良问题。我们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存在的必需。6、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扩展资料:1、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2、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3、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
道德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生活而对个人划定的行为边界,以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个人行为的形式和内容。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人的生存是以资源消耗为前提的,所以占有是契合人们主、客观现实的理念。以社会公良原则划定个体行为边界,用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个人侵权占有行为就成为了社会治理的根本性原则。即:通过舆论教化大众,在个体意识中构建明确的是非观,形成个体自律机制,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共约定。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产生的终极根源,即人类社会欲望无限与条件有限的永恒矛盾,道德是解决方式之一;道德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个体对“道德”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对道德行为者的确实保障,特别是制度保障。这种分层分析的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道德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立场;区分了社会现象的道德与个体现象的道德;注意了道德的二重性,即主体自律性与社会规范性。 强调道德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固然为批判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却容易导致对道德的工具主义理解,消解道德的神圣与庄严。同时,上述解释“遗漏”了两个重要的道德现象,或者说无法解释两种道德行为的产生。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做出道德行为,有的仅仅出于同情或怜悯,比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休谟所说的同情;有的从信仰出发,并没有功利得失的算计,比如宗教信徒舍生取义的壮举。前者源于本能的道德情感,后者源于信仰层面的道德超越。在形而上的层面回答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即“确证”道德是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在形而下的层面回答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地“行动”。按照伦理学家万俊人先生的解释,道德及其产生并不存在是否“为人”的问题,它本身就是人的生活所固有的价值尺度。人与其他物类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过“好生活”。因此,就人类生活自身而言,道德就是人类生活的内在目的之一。人要有道德地行动,有三个方面的理由:基于人性,基于功利,基于信仰。基于人性,说明道德(地行动)是人的内在需要,做道德之事、成道德之人让人愉悦、快乐和幸福。基于功利,说明道德(地行动)是有益于个人、他人以至人类整体的;基于信仰,说明了人的高贵与神圣,表明人既不是基因的奴隶,也不是环境的囚徒。
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拓展部分: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个社会性概念,它是有别于法律的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关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坏、善恶等概念作出判断。基于此,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关键就在于人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协调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协调处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断,是非?好坏?善恶?不论思古观今,人们总是倾向于或者被教导做好人,相反“缺德”是个贬义词。
道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素质及价值观的体现,不论做事和做人,都应不能违备道德的底线。若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目标,所以说要做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