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370712
我们忘却的艰辛 (全国卷1)时代是一棵树,过去是汲取营养的根,现在是地表上那一片丰茂与硕果累累。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有鱼吃的年代还捉老鼠;在小康社会的今天还捡饭桌上的一粒米;在粮食充裕的时候还舍不得倒掉一碗馊了的菜。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含泪。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花甲的年纪都不懂得休憩;在烈日的炙烤下不懂得乘荫纳凉;在儿女已长大的年纪还释不开心怀。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傻笑。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穿着老土的衣服显朴素;在城里的餐桌上依然吃得一粒不剩;在买菜时拿着皱巴巴的钱讨2毛钱的价。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执着着。 当有一天,我们捉襟见肘了,他一声不吭地拿出那些曾被我们鄙视的节俭替我们解了围。 他们傻笑着,我们哭了。 我们忆起了那些我们忘却的艰辛,那些在田野中抚着枯死的幼苗叹息的时光。我们也终于懂得了父辈们放心不下的原因。他们都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是用自己的辛酸晓谕我们那不能忘却的艰辛。 他们用辛劳铸就了我们勤劳民族的智慧,用智慧浇灌了一方硕果累累的沃土。在崛起的东方大地上,我们是太阳,让这智慧之花常开不败的太阳。//用心筑起巢的父辈在用心教会我们成长。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那一轮光辉。//沧海桑田,无法预知的事情,父辈是用勤劳赢取了幸福。//时光流转,幸福连绵,父辈是用甘甜苦涩延续了幸福。//锦江春色,幸福蔓延,父辈在用俭朴唤起那忘却的艰辛。 朴实的父辈平实的话只告诉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艰辛,就意味着衰落。 在有鱼吃的年代,我们不忘我们曾是一群捕鼠的人。 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会成为汲取营养的根。 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 今年3月,在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将从圆明园盗取的兔首、鼠首铜像进行拍卖。华人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他恶意破坏规则,而我认为,他只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了一声震惊全球的“不”。 众所周知,兔首、鼠首以及早先的其他生肖铜像,均是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非法所得。如今,这昔日的强盗不仅没有原物璧还,还不顾中国人强烈反对进行拍卖,何异于公然销赃?蔡铭超作为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是出于对祖国的热忱,不愿祖国的瑰宝流入他人之手。而事后拒绝付款,则是对不合理的拍卖规则的抗争。试想,你会花重金从强盗手中赎回自家的宝贝吗?于个人,这令人义愤填膺;于国家,这辱国辱民族。倘若蔡铭超真的按照所谓的规则向佳士得拍卖行支付相应的款项,那在别人眼中,中国人岂不成了被打了左脸还把右脸凑上前去的任人欺凌的懦夫?所以,在蔡铭超看似无理的行为后面,其实蕴涵着成熟的思考与对不合理规则的奋力抗争。 中国自古便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训条,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是以此礼数、规则作为约束人的条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值得不分青红皂白去遵守,否则,人就成了规则的奴隶。昔有爱国志士为抗争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殒身不恤,今有蔡铭超高价拍得铜像后拒绝付款,这些行为,究其本质都是对不合理的规则说“不”,都是对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人类社会基本公理的呼唤。看似无理的闹剧,破坏的是某些人心中所谓的规则,目的却是建立起真正符合真理的规则,如果说蔡铭超此举是向佳士得拍卖行及其无理规则的示威,那么我呼唤更多个蔡铭超照亮那些被不合理规则笼罩的黑暗肮脏的角落! 古往今来,任何一次对不合理规则的抗争都不是一时的冲动与头脑发热,那些看似肆意妄为的不羁后(面)都有理性的思考。李白咏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向浑浊的官场说“不”;苏轼泛舟赤壁,竹杖芒鞋,硬是以洒脱不羁向坎坷的仕途说“不”;沉郁的杜子美以“三吏”“三别”辛辣地对“猛于虎”的苛政说“不”……蔡铭超秉承这些力争,这些不羁,这种精神与豪情,向不合理的规则玩世不恭地大喊一声“不”! 无关伟大的民族气节,无关恶意炒作,蔡铭超只是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了一声“不”,向真理与公平(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佳作点评: 原作文材料中说,有人认为蔡铭超拒不支付拍卖款是“恶意破坏规则”,而本文则是反弹琵琶,针锋相对,说蔡的行为是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了一个“不”字。这就使得本文在众多人云亦云的文章中独树一帜,特别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说,蔡的行为并非“恶意炒作”,而是出于对祖国的一腔热忱,出于对不合理规则的抗争,而这个抗争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秉承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这些力争,这些不羁,这种精神与豪情”。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笔法,高度评价了蔡的行为的意义。这样写,就使得本文具有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广度,不是仅仅对蔡的行为表个态的平庸之作所能媲美的。结尾处,作者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虽然个别措辞还欠斟酌,但本文还是被评为一类卷,获得56分高考作文=3=2篇 ~可以当参考 
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工艺、民俗等,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作用,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知密切联系。然而,对于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人类文明史经过几千年的进程方始明朗。文物价值观是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很普通的认知类型。自古代金石学开创以来,人们对文物的热爱与搜寻从未间断过。在这过程中首先形成了金石学家的基本的文物价值观。这种文物价值观随着时代的推进,其主客体不断扩展与延伸,范围、深度得到不断补充和加强,至今形成一种唯物的、辩证的文物价值观。它由远古蔓延至今,逐渐成熟,成为今天我们意识形态领域里宝贵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当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普遍迷失自我的时候,作为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价值观念,文物价值观仍在支撑着我们的空洞灵魂。它是如此的具体、激昂,以至我们在谈到伟大祖国时不免首先想到广布九州的各种文物、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创造力的深刻源泉。文物价值观是构成社会群体心理中的潜在组成之一。它不单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作为人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一旦形成成熟的文物价值观,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社会的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这是自发的,需要政府行为进行引导、鼓励,使其成为一种自觉。一般说来,民众的社会心理往往与政府决策相悖,而一旦二者形成有力的契合,则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当然,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基本情感,与国家发达程度、文明程度有关。陕西涌现的民众保护文物热潮是个有力的证据(9中国文物报,3版)。它带来的不单是文物这一领域内的蓬勃生机,更会促进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精神文化领域等产生新的增长点,这是现在我们国力强盛、文化事业繁荣的间接体现。因此,政府的引导、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文物价值观并由此带来社会效益的高低。这是我国行政决策层所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比如,对待世界遗产,难保没有将其看成不劳而获的赚钱的心态。以此心态进行行政管理,想得多的将不是保管看护的措施,而是变卖捞钱的手段。其中,过度的旅游开发是其主要形式,且是隐性形式。将来出现的必将是文化性出卖和精神性亵渎,这无异于让弥勒佛卖票,让观音菩萨唱歌。而有的国家则对文化遗产地的商业活动严格规定,获利不可过高,以此维护遗产地的原真性。这是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赞赏的(《人文地理笔记》,唐晓峰著)。文物价值观决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走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临的形势却更加严峻,文物遭受破坏、盗窃、盗掘和流失的严重程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概言之,我国的文物主要遭受了五大因素的破坏: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历史文化遗产频频告急,文物破坏触目惊心;文物盗窃、盗掘、走私活动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不当开发和过度利用使文物本体和历史环境遭受较大破坏;不正确的修复理念、技术和材料也给文物古迹带来一定的危害;环境污染对文化遗产保护构成严重威胁。这些破坏因素反映出我国政府与民众的文化价值观所存在的问题——全社会对文物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认识不足。虽然文管部门的执法力度远远没有跟上文物市场的开放程度,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单纯依靠法律手段、规章制度来约束,很难真正奏效。还要依赖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决策以及文物知识、价值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使得全社会达成一个统一的正确认识,形成自觉关心和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局面。宣传普及教育当然需要示范性的文物保护工程,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不单要树立示范文保工程,还要树立先进文保事迹、先进文保标兵等等,使得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陕西涌现的民众保护文物热潮,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他们采取的诸如政府行为的鼓舞、奖励措施的推动、媒体宣传的鼓动等经验,值得推广应用。文物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公众对其所抱的态度,决定了国家和政府对其的价值取向和所采取的措施。地方政府的文物价值观宏观上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命运。行政手段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国不少城镇大拆大卸,多少文物古建、遗址、历史街区等传递城市文化精髓的灵魂“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式的 “繁荣”或所谓的“政绩工程”。这种巨大悲哀的背后,是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心态、经济利益之争。有专家说,当前我国最大的腐败不是官员贪污受贿、徇私枉法,而是决策失误。一个决策失误就带来上千万、上亿元的财力物力浪费,而这往往成为法律约束的空白。也有人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而且,今后20年仍将是文化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这不仅是我国文博界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全民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与文物遗产的关系,如何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诸多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而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则对于国家和全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文保单位领导层的文物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方向。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授权的管理人员,文保单位的领导层具有直接管辖本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综合权利和义务。在制定文物保护发展、业务研究方向、资源优势配置组合、人才培养利用等决定单位长远发展的事宜上,领导层具有相当绝对的把握和操纵能力。因此,领导层的文物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文物保护管理的总体方向及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公众的文物价值观对文物保护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民众会自发形成一定的文物价值观,这种文物价值观可能表现为比较涣散的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力量。在政府的引导和宣传教育下,公众的文物价值观会成为积极力量,营造出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神往的气韵,并由此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文物行业工作者的文物价值观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完善的程度与水平。应该说,文物行业工作者是个知识密集、分工精细的群体,但还不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还存在行业的自我封闭,轻视、隔阂时有发生,缺乏整体认识,缺乏协作精神,缺乏沟通、理解和信任。归根结底,还是文物价值观在起作用。同样的文物价值观并一定带来和谐、蓬勃向上的效果。传统文人心理造成了疏离与隔远,“闭门造车”、“独来独干”成为我们工作的一贯作风。这就需要我们率先树立文物天下为公的共享观念,文物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只是有幸代表国家行使对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权,不是让我们把文物据为己有,而是提出保护、研究、利用的规范和标准,监督全社会做好这个工作。我们有必要首先在行业内部取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在文物永续保护和利用的大目标下协调起来,进行知识重组,完善行业的知识结构,扩张和补充新的力量源泉,从而振兴我国的文博事业。议论文 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应该做继承发扬还是作为财富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