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rabbity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经济学类学科导论论文800字开头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swb

已采纳
为什么在同一公司的同一工作小组中,生产效率最低的员工,收入一般比自身创造的价值要高;生产效率最高的员工,收入却比自身创造的价值低呢?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员工的收入与他们为雇主创造的价值相一致。然而,在大多数组织中,从事类似工作的员工,工作效率差异很大,工资却不存在太大差异。从所做工作贡献的角度来看,一流员工的报酬偏低,而末流员工的报酬偏高。对末流员工来说,这笔交易似乎很划算。可要是一流员工报酬过低,他们干吗不改投工资较高的雇主门下呢?乍一看来,这种情况似乎暗示着桌上摆了免费的午餐。假设一家公司的一流员工,值10万美元,但只得到7万美元的薪资,那竞争性公司可以马上付8万美元的工资挖角,2万美元的利润就轻松入袋。即便如此,另外的竞争性公司仍然有利可图。所以,该员工的工资应该很快飙升至10万美元——如果他真能创造这么多价值的话。为什么在人们的观察中,工资模式趋于稳定呢?要解释这一现象,可能首先要接受这样的假设:大多数员工愿意在工作团队内占据较高职位,而不喜欢较低职位。可并不是每一个喜欢高级职位的员工都能如愿以偿。毕竟,团队中必然会有50%的职位是低级职位。所以,一部分员工能够满意地占有高级职位的惟一方式,就是其他人愿意忍受低级职位所固有的不满。假设说资方不能强迫员工违背个人意愿呆在组织当中,那么,低级员工愿意继续留下来的惟一原因,必然是他们可以获得额外的补偿。那么这种额外补偿是从何而来的呢?应该是来自对高级员工的隐性课税。如果这种税数额不算大,那么高级员工乐于继续呆在公司里,虽说他们到别处可能挣得更多;同时,低级员工也获得了足以补偿职位低这一负担的额外报酬。所以,每一家公司的薪资模式,在功能上都相当于一种累进所得税。很多职业,在不同的公司有多种岗位可选。不介意职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员工生产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级职位,享受额外薪资。其他重视高级职位的人,则最好是到平均生产效率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级职位。为什么公司宁愿出高价雇用临时的管理顾问,也不愿以较低的薪水聘用全职管理人员?(詹姆斯·贝雷特)企业采用管理咨询公司服务的时候,不仅要支付顾问的工时费,还要付给咨询公司一笔高昂的酬金。很多咨询公司,每付给顾问一美元,自己就收三美元。为什么客户企业不直接聘用额外的管理人员,节省开支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管理咨询服务就好比电力公司用来满足高峰用电需求的昂贵发电机。电厂能靠着普通负荷的发电机满足大部分需求。发电机这种设备,买起来很贵,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用这种昂贵设备满足短期的高峰需求,得不偿失,因为它大多数时候都闲置着。所以,电厂会用高频发电机弥补用电高峰期发电不足的部分。较之普通发电机,高频发电机运营成本较高,可买起来更便宜。同样,企业内部对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不是随时都处于满负荷水平的。所以,大多数公司会雇用自己的全职管理人员,提供大部分日常管理服务,而在短暂的高峰期外聘管理顾问。的确,咨询服务每个小时的成本比内部雇员的管理时薪要高得多。可假设对管理服务的高峰需求期足够短,外聘昂贵顾问还是要便宜一些。毕竟,要是改用额外聘请内部管理人员的做法,一旦过了高峰期,他们就无事可做了。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企业愿意用优厚价格聘请管理顾问,是因为他们知道,存在争议的商业战略倘若由受人尊重的外部顾问发起,会更容易加以执行。比方说,有一家公司产品销售不景气,管理层明知道要裁员,但害怕采取此举会给剩余员工的士气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员工裁员并不是管理层的主意,而是麦肯锡咨询公司提的建议,员工接受起来大概会容易一些。(以上两则出自“职场的奥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每家公司都必须决定,哪些服务要亲自提供,哪些可以委派给外面的承包商。上述外聘管理咨询师的例子说明,对于有着稳定业务量的日常性服务,公司更愿意自己聘员工来完成;而对于只有间断性需求的服务,则愿意聘用外部承包商。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却反着做,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而保安似乎属于稳定的日常性工作。为什么要外包日常性的保安服务,产生营业间接成本呢?有研究显示,从事特定工作的员工,在效益更好的公司能得到更高的薪水。这似乎为上述问题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倘若一家效益好的公司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限度的员工福利,聘用保安职员,人们会觉得有失公平。但倘若由效益相对一般的外部承包商提供同样的就业条件,同一批保安工作人员大概愿意接受。故此,一个勉力经营的独立承包人给保安工作人员提供6美元的时薪,似乎合情合理;可要是IBM或谷歌这么做,那就就极不公平。而最近几十年收入增长的不平衡,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这类看法。

经济学类学科导论论文800字开头

123 评论(8)

djs2001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很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再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和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的答案是能。因为,首先,知识和资本本身就是从劳动中获取的,没有了劳动,知识和资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本质上说,知识和资本本身实际上就是劳动,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经过转化的劳动,从这点上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第二,知识和资本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过程,这就到了刚刚在上面的讨论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所以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在我查阅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单纯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但以体力劳动为例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都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坚决不能这样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最终会被脑力劳动所取代,但由于他处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并没有深刻地讨论这一现象。不过,体力劳动会被脑力劳动取代并不代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用,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至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机器劳动归根到底也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所以说,在知识经济的形势下,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没有失效,反而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不管如何发展,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会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的新特点。所以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原理,并用它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平台。很幸运能通过这门课接触到真正的经济学,也希望老师能再组织一次类似上次的讨论课,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政治经济学学习体会 相关文章: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学习心得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心得体会部队党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心得体会英语学习方法与感想深入学习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学习心得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个人心得体会学习创建型机关个人心得体会精细化管理学习心得查看更多>> 学习心得体会
21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