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四四
回答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由八个部分组成:(一)论文名称(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六)论文的基本内容(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我最近也在写``这个是我们老师给的格式``照着这个格式找些符合的资料填上就好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3) 研究方法及措施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论文的开题报告的主要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法,确定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论文的标题的重要一步。论文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撰写。1、准确的把论文的标题名称,把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代清楚,句型要规范,科学,不要使用口语化,结论式的语句不要使用。2、整体的论文开题报告,要简洁,不能过长,能不要的字就不删除。不要有写大量的啰嗦的句子。3、分析研究背景,在写作过程中,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4、论证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引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等,总的来说就是开题报告要具有价值,否则达不到论文开题报告的存在意义。5、开题报告的内容必须和题目一致,确切,中肯,具体,开题报告一般不能使用副标题,开题报告可以不使用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学站:奉天站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2006243011012学生姓名:王龙指导教师:林铭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我国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现已拥有30多个各具特色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如北京图书“文津”文献管理系统、深圳图书ILAS系统北京息洋的GLIS系统、大连博菲特公司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等等。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学科,是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信息科学的系统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依赖于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对它一直未能有较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广泛的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和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图书的管理势在必行。图书的信息服务促成了信息的传播、利用及生产的增值能力。人们掌握了信息,使之转变为技术,成为作用于社会经济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信息管理服务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离不开信息的加工整理,离不开信息的管理服务,因此,书店的信息服务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二、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由于各个图书实行统一操作,系统共享,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维护费用相对较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购置图书上。建立信息中心,可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集中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快速地反馈市场信息。书店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顾客信息、总体销售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开发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对系统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只有各方面的条件都允许才会进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三、毕业论文所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开发工具:VisualB0,A网上所公布的统计信息和资料。理论支持则通过阅读书籍为主。归纳其他专家的观点与思想,结合获取的资料数据信息,深入研究。4.毕业论文所用的方法以设计为主。四、主要参考文献[1]施伯乐,丁宝康,汪卫编注数据库系统教程[M]高等教出版社2003年8月166-270页[2]Access2003概述:Office数据库管理程序2003年11月12日[3]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编注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153-261页[4](美)RonPatton著,周予滨,姚静等译软件测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59-93页[5]求是科技编注Visualbasic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3月[6]王家华编注软件工程[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27-186页[7]刘韬,骆娟编注Visualbasic进销存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129-194页[8]罗晓沛主编数据库技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M]2000年5月103-303页[9]闫海新国产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4年3月[10](美)RonPatton著,周予滨,姚静等译软件测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59-93页[11]刘韬骆娟何旭洪《VisualB0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5月五、计划进度2008年8月23日完成开题并交开题报告2008年9月20日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并参加中期检查2008年10月24日提交论文初稿2008年10月27日提交论文终稿2008年11月15日参加答辩六、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年月日
一.选题依据 历史意识是以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为依据, 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从宏观历史角度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高级表现形式。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中学历史教学界的重视。但是,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及其培养这一课题仍然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对“历史意识”的理解不一,论及“历史思维”或“历史思维能力”时,主要强调学生识图填图能力、分析概括历史事件能力、比较历史现象异同能力、综述历史过程能力、归纳历史结论能力、论证历史观点能力等,往往忽略历史思维的高级形式――历史意识的培养。 其次是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实践问题。在中学历史教育实践中,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方面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重视不够;二是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缺乏规律性认识。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世界各国学校历史教育中普遍重视的问题。对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问题的探索,有着特别的意义。 多年来,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作过一些研究,几年前,本课题已作为学校研究课题在学校进行过初步的研究。此外,本人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问题也作过一定的探讨。相信在以前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可以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及其培养问题的探讨上取得一些突破。 二.研究内容 首先进一步研究“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外显行为,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原则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研究历史意识的内涵和外显行为 1. 研究历史意识的内涵 2. 研究历史意识的外显行为结构表现 (二)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与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关系 1. 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中学历史教育的关系 2. 研究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过程和方法 3. 研究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评估方法 三.研究方法 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借助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选题富有挑战性。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其方法,是中学历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一个新颖课题。 第二,大胆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历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目的性。 四.研究成果及其鉴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论文《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2、历史教育个人网站; 3、结题报告; 4、学生历史论文集; 由学校组织专家、教师给予鉴定。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1.2000年10月-2001年1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2001年2月:开始第一轮实验。 3.2001年2-6月:教学实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2001年8月: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论文)。 5.2001年9月-2002年6月:进行第二轮实验 6.2002年8月:完成结题报告和历史教育网站建设,出版学生历史论文集。 2000年9月 附:部分参考资料: 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1999年1月首都师大出版社。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赵恒烈《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白月桥译,北京,1989教育科学出版社 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面向21世纪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倪传荣《主体 创造 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小兵:《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对历史思维的论述》――《课程 教材 教法》1995年11期 叶小兵:《关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历史教学》1996年3期 廖耀良:《思维能力、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广州教研》199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