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3

Kimlul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ngliangfen

已采纳
谈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

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

171 评论(15)

jxgccl

书法在我国古代一直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究竟孰高熟低,当代的理论家们似乎尚未予以足够的关注。真正将书法与其他艺术相比并给予极高定位者,近代的粱启超应是第一个。他在1926年为清华学校教职员工书法研究会讲演时提出:“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在美术上价值很大。或者因为我喜欢写字,有这种偏好,所以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有之;旁的所不能表现的,写字能表现出来。”很显然,梁启超以为“写字”(即书法)的地位高于其他各种美术(如图画、雕刻、建筑等)。这一观点,后来又相继得到宗白华、林浯堂、蒋彝、邓以蛰、沈尹默等的积极响应。宗白华认为,中同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林语堂说,如果不懂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蒋彝指出,书法除了它本身就是中国各种艺术中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断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构成了其他中国艺术的最基本的因素。邓以蛰则更加坚定地强调,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沈尹默认为,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引入欣赏,心畅神怡。  以上这些为书法定位的论断,可能会使那些不爱好书法的人们产生反感,但表述本身却丝毫不成问题,因而值得后人去加以首肯、加以引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有一位学者从艺术层面跨入文化层面,对书法进行更高之定位,他就是法籍华裔学者兼艺术家熊秉明。1984年,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道:“我想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时至90年代,他又数度撰文重申在中国文化史上,宗教虽然也起过大的作用,但是文化的核心究竟是哲学”;“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见,他对“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一提法,并非随口道及,而是情有独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坚信不疑。  然而,笔者思考的结果,却以为熊先生所谓“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提法并不能成立,尽管笔者过去亦曾轻信过。  首先,熊先生本人的具体论证,只能推导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换言之,说“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部分”亦可)的结论。如他在熊秉明文集》中言道:“通过书法的研究,可以回答很多有关中国文化上的问题”;“书法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通过书法研究中国文化精神是很自然的事”。不管怎么说,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熊先生这一提法带有文字游戏性质。他既然接受了“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之西化观念的前提,那他的所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实际上就等于说“书法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可熊先生为什么只取前者而不取后者呢?笔者 以为,一旦熊先生采取了后者的表述形式,则谬误一望便知,因为常识与早己告诉人们,哲学与书法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存在,二者可以彼此产生影响,但谁也进入不了谁的核心部位。为了掩盖自己关于书法定位提法的谬误,熊先车只好悄哨地“玩”了个文字游戏,而代之以前者那样的表述形式。“文化核心的核心”与“哲学的核心”意虽相同,但读者接受时的反应却大不大一样。一般来说,看到前者,人们只会把“书法”与“文化”相联系;而看到后者,人们则会把“书法”与“哲学”联系起来。看到前者,人们不立即产生疑问——书法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嘛!  看到后者,人们则肯定要大加诘准:作为视觉形态的“书法”又怎能成为观念形态“哲学”的核心呢?因此,只说“文化核心的核心”,而回避说“哲学的核心”,在熊先生那儿似乎是有自己的隐衷的。  其三,熊先生所谓“文化核心的核心”的提法,错误地理解了“文化”、“哲学”与“书法”三者间的关系。依照熊先生的提法,“文化”、“哲学”与“书法”三者间的关系,显然表现为一种自外而内的层层包容关系。但稍加推究,即可看出这样的关系界说并不切合实际。  因为谁都知道,哲学与书法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无法构成包容与被包容关系。这正如当年英国著名的亚里土多德研究者布彻,针对亚氏“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一语所作的辨析那样:“虽则这两个范围(诗和哲学)接触在一点上,但他(亚氏)并非将它们混为一谈。哲学从‘特殊’中搜寻‘普遍’;它的目的在发现真理和取得真理,既发现取得之后,它的事情就完了。诗的目的在借‘特殊’来代表‘普遍’,在使普遍的真理具体化,并给它以生命。诗的‘普遍’并非是抽象的观念,它装着特殊的态度以诉于我们的感觉,蒙着具体的形式以诉于我们的心,它的外表只是一种生活的有机体,它的各部分以一种机能组织的关系成为一整体。”布彻这段话谈的是哲学与诗的不同存在方式,但将“诗”换为“书法”也完全适合。  不仅如此,即便熊先生本人也于《书法和中国文化》一文道及哲学与书法是不同的存在——“如果说哲学是‘高处不眭寒’的峰顶,则书法是可以游憩流连的园地”,只是熊先生据此推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可以说(书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哲学与书法都是文化的具体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前者是文化的观念表达(或理性表达),而后者则是文化的视觉表达(或感性表达)。就地位而言,无论观念表达还是视觉表达都处于同等层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向来兼顾“形而上”(道)与“形而下”(技)之统一,不走极端,常常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一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人不是像浮土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才“重视受用与人生实践”(熊秉明语)、“所求的最高境界是超世间而即世间的”(冯友兰语),而不像西方哲学那样以求知为乐、以建构庞大理论体系为旨归。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书法才在高度重视技法、实用的同时,还对那种不可言说的玄妙之“道”孜孜以求。这显然表明,中国哲学与中国书法兼顾“形而上”与“形而下”统一的异质同构关系,是由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最终决定的。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说书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哲学精神(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也可以说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炼就了中国书法精神,但决不能据此就认定二者谁是谁的核心。要知道,哲学与书法谁也成不了谁的核心,它们本是殊途同归,从两个不同侧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当然,今天也有不少海内外人士和笔者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如邱振中就这么说道:“像书法这样一种与汉语言深深契合的艺术,可以说,对它的把握便是对中国文化核心的把握。对于今天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更不用说处于另一文化中的人们了。”再如王岳川也曾透露:“不久前,我在国外讲学时,曾办过一个既有日本人也有西方人参加的书法班,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为书法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征,是经过数千年积累与淘汰后形成的优秀艺术门类,因而热爱它、学习它。”  真理总是愈辨愈明。经过上述分析,相信我们对“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之提法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熊先生一再重申所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尽管具体提法有失偏颇,但这种对中国书法的特殊感情是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的。只是求真务实的学术信念,激励着笔者勇敢地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至于“书法定位”的提法是否妥当,则要向熊先生以及广大读者请教了。
206 评论(12)

Liu大米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有些需要重新改变思想。中国书画同源、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一位德国哲人对中国书法的忧虑,黑格尔认为中国笔写的文字会导致“对科学的障碍”(《历史哲学》),他以深刻的逻辑眼光,看到了中国书法的矛盾,但是却能欣赏中国的书法,只要让我们看上去觉得很美,可以引起我们欣赏的欲望,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书法与书道的区别。在汉文化圈中,书法是一种智慧化和功夫化的艺术样式,它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深入的书理思考:“如果我出生在中国,也是思想的根源,不会有人给予准确答案,所以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这就把走向世界看得太容易了,那我肯定是个书法家。章祖安先生在谈及书法走向世界先是反方向的,也就是先要世界走向中国,然后才有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远者来”。使远人来。作为搞笑作品,也是思想上的发挥,出现了一幅幅是书法又不是书法,是水墨画又不是水墨画。很多国外的朋友不懂汉语,雾里看花,各人思维角度不一样,思想认识不一样,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借鉴之前取得成效的各家经验,冷静走下去,希望能开辟一个新路子。书法走向世界,光靠书法本身远远够不上。如果有几幅作品去外国展览一下,更别说是大导演,或者去那里讲讲学,就算走向世界,其文化本身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交互关系,书法艺术因此也很盛行,还是从西方艺术中融进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艺坛需要双向交流,从毕加索艺术中有所借鉴。如果我们能用各种语言来表达中国的艺术,那么世界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理解会相对加深,古干书画更具象。我们倡导中国书法的研究需要一种公共的语言把它阐述出来,以便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也受到西方美术界的关注,古干首创的现代书法及其书画艺术,等到中国强盛的那一天是什么时候。美国、法国等学者到中国来交流时经常抒发对中国书法魅力的感叹和由衷的喜爱,有时是与科学的严谨和逻辑性背道而驰的。书法的审美,属于艺术意识思辨的高级层面,然而其动态的推进和理性的深化,希望有志之士提出反驳、探讨。虽然我不识汉字。那么正真的路在哪里,如果按照章祖安先生的思路。抽象艺术之美,美就美在它体现了人类与宇宙的气韵,是比较难的,那么,我们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显的过早,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没有思想与知识作基础,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西方现代派艺术也是一种抽象艺术,即这种可以极端个人化的艺术。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93 评论(13)

daxiaozi

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扩展资料: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历经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都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26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