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能水爷
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台湾《哲学与文化》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篇。1、梁启超的南京之行 《南京史志》1990年第1、2期合刊2、从“元”到“仁”——康有为哲学体系思维轨迹之探讨《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3、以己意进退佛说的康有为 《禅学研究》第一辑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4、学术界关于儒学的种种定义 《学术信息》1992年3月5、题内题外话《集成》 《历史大观园》1992年版12期6、佛教禅学生命观之初探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佛光出版社1993年7、陶弘景与道教茅山宗《中华文化》1993年第3期8、孙叔平传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1993年版9、康有为哲学体系新探 《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0、吴地道教的发展及其特色台湾《中华文化月刊》第194期11、禅玄社会观之异同《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与人合作)12、禅玄人生观之异同台湾《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与人合作)13、吴地道教概述 《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14、试析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双向选择 《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5、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 (与人合作)16、中国佛教禅与行、禅与悟及其相互关系之研究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17、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学《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与人合作)18、早期全真道心性论的理论旨归 《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佛教禅学生命观初探《佛教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出版社20、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21、论道教仙学两次转型的哲学基础 《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2、论佛教戒律的特点与作用 《佛学研究》1998年刊23、从《上清大洞真经》看上清派的特色 《中国道教》1999年第3期24、惠能“三科三十六对法”思想研究 《佛学研究》1999年刊25、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述评 《中国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26、论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谈起 《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27、杜光庭“经国理身”思想初探——兼论道教的终极理想与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28、论宗教伦理的两重性及社会影响 《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4期29、从“籍教悟宗”到“教外别传”再到“禅教合一”载《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台湾中华大道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30、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新阶段《中国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31、对宗教伦理的哲学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2期32、武夷山与道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2期33、论道教的终极理想与现代意义《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34、论净明道“道禅合一”思想《道韵》第九辑,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1年版35、从三教融合看净明道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36、论道教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道教》2001年第5期37、哲学思考的现代关怀《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38、西方宗教学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39、中国佛教文化的新开拓《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40、记孙叔平教授的治学理念与方法《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41、论汉唐《道德经》注疏与老学思想的发展《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42、仙道多途:论杜光庭对成仙之道的看法 香港《弘道》第16辑(2003)43、全真而仙——论全真道对道教仙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44、杜光庭重玄学思想初探 《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45、试论当代道教的理论建设 《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46、杜光庭心境论初探 《中国道教》2003年第4期47、杜光庭与天台山道教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48、论杜光庭对“道生”、“德畜”的理论阐发《玉溪师院学报》2004年第1期49、杜光庭与钟吕金丹道《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50、论杜光庭的生死观《中国道教》2004年第3期51、论道教神仙信仰与法术的关系《道教与神仙信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52、论杜光庭对蜀地道教发展的贡献《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53、论道教伦理的两重性及其现代意义《当代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54、论惠能禅在海外的影响 《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5、试论道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56、《虬须客》与《虬髯客传》 《中国道教》2005年第6期57、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的新探索——评《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6年5月9日58、论道教宇宙论中的两条发展线索 《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59、论道教身心观的文化特质及现代意义 《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60、论道教心性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道家文化研究》第21辑61、从《录异记》看道教生态思想之特色《中国道教》2006年第5期62、论杜光庭对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63、杜光庭的修道思想初探 《宗教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4、论杜光庭对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与贡献 《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65、论道教思想中的人间关怀精神 台湾《宗教大同》2006年第5期66、宗教学研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载《基督教与中国》第四辑 恩福基金会2006年版67、禅教、禅心与社会和谐《禅和之声》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68、《道德真经广圣义》述论《上海道教》2008年第1期69、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境与艺术特色《道教文化研究》第24辑,三联书店2009年版70、论全真道的“真性”观念《齐鲁文化研究》71、论全球化境遇中道教的发展——以道教戒律建设为例《中国道教》2008年第1期72、论道教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中国宗教》2008年第7期73、论道教思想中的人间关怀精神 《崂山论道》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74、“灵化二十四”考释《杭州师院学报》2008年第5期75、论佛教思想对全真道的影响 《佛学研究》2008年,总第17期76、论张三丰内丹之特点《武当道教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77、论道教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保护 《当代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78、论道教诗词的思想意境与艺术特色 《道家文化研究》第24辑,三联书店2009年版79、论全真道对老庄思想的诠释向度——以《丹阳真人语录》为例载《全真道与老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80、惠能禅由广东向海外的传播《韶关师院学报》2009年第1期81、论道教的和谐思想及普世价值 《江苏民族宗教》2009年第5期82、论道教宫观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中国宗教》2010年第1期83、道教与基督教幸福观的比较《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84、论全真道龙门派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85、艾香德牧师与中国佛教:民国时期一个宗教对话的案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86、什么是宗教对话的准则?《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1期87、葛洪与魏晋玄学《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88、论道教幸福观的特点与现代意义《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89、从《周易参同契》看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90、宗教和平学刍议《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1期91、黄梅禅宗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92、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93、福永光司中日文化视野下的道教观初探台湾《哲学与文化》2012年第5期(ssci)94、实用与玄想兼备的道教身体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宗教学版95、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期96、从跨文化视域看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97、论乾元观在江南全真道中的地位与影响香港《弘道》2013年第4期98、品味国学中的幸福观《新华日报》2013年7月24日,B7版:讲坛99、论道教星斗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方式《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100、摄山三论学派与道教重玄学初探 《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南京的端午:中国人过节,往往少不了打“牙祭”。粽子,自然是端午美食的主角。然而,除了粽子,南京人还有另一种必不可少的食俗:吃“五红”。这“五红”通常包括“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黄鳝”。其实,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寓意都是一样的,即人们希望在整个夏天都可以避邪避暑。端午节还有一样美食,那就是青团了。南京的青团是用嫩艾草汁和面做的。我一直认为青团就应该这样做,直到有一天我从电视上看到苏州人用南瓜叶做青团。他们把嫩南瓜叶捣烂,然后用生石灰搓揉去涩,再把生石灰漂洗掉,用剩下的汁液拌上饴糖和面,做成青团。看得我直流口水,真想尝一尝,看看和南京的青团有什么不一样。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发扬。怎么发扬呢?小朋友们,开吃!
一、南京文化的过去时是“京都文化”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王朝的朱元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民国时的蒋介石,都曾以今南京为京都(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前,南京有过许多种地名,不赘述)。长时期的京都文化,使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开发性。孙权定都建邺(今南京),“对东南地区的开发有显著的成就”。公元二三O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载1万士兵的大舰队到远海求亶、夷州(今台湾);二四二年,谴将军聂友率兵3万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岛),将今海南岛纳入版图。二二六年,又谴朱应、康泰出使海南。朱应、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凡百数十国(以上参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进一步开发了我国的东南地区。《中国通史简编》称东晋和南朝是“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时期”。南唐二李(李升、李环),着重开发了今苏南地区,为今苏南的灌溉系统打下了基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开发江南地区更不遗余力。可以这样说,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开发性是它的主要方面。二是导向性。尽管今南京主要是过去我国偏安国家的京都,但从东晋、南朝起,南京文化由于它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却在全国具有导向性。当时,北方地区、北朝,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强势地位,但在文化上却以南方地区文化、南朝文化“马首是瞻”。北朝曾出现温子升、邢邵、魏收三个著名的文士,但他们都“模拟南朝人作诗文,并无特色”。王褒、庾信原是南朝的大文士,梁国破灭后,“他们到西魏做官,给北方将兴的文学以很大的推动”(见《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这种科举八股文,却在明清两代,对读书人也产生了导向作用。南京文化过去时的导向性,是不争的事实。三是浮靡性。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即大建宫室,生活靡烂,影响所及,浮靡文化泛滥吴国。东晋、南朝时期,浮靡文化更遍及江南。陈后主(叔宝)、李后主(煜),将浮靡文化推到极致,终于亡国。东晋、南朝、南唐是短命王朝,原因之一,即那时文化的浮靡性都很严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见其影响之深。蒋介石定都南京22年后东逃台湾,与南京文化过去时的浮靡性也不无关系。1949年,南京解放,至今56年。南京文化经过56年的改造已经进入现代时。二、南京文化的现在时是“名城文化”现时的南京首先是教育文化名城,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位,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30多所;有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一中等数十所中学;有南师附小,琅琊路小学等近百所小学。南京不仅以高校、中学、小学数量多著称,更以教育质量高闻名,南京是名符其实的教育文化名城。现时的南京又是戏剧、影视文化名城。昆剧、京剧、锡剧、杨剧、话剧、歌舞剧、评弹、白局、小红花、南京电影制片厂、江苏电视制作中心……共有十多家戏剧、影视文化单位。除上海、北京外,在全国占第三位。现时的南京还是旅游文化名城。鸟衣巷、台城、胭脂井、秦淮河、清凉山、孙权墓、南唐二陵、玄武湖、莫愁湖、夫子庙、天王府、总统府、瞻园、燕子矶,阅江楼、石头城、番君楼…共有数十处景点。除西安外、北京外、南京是我国第三个旅游文化名城。因此,我认为南京文化的现在时是“名城文化”。它和南京文化的过去时有联系,但显然不是南京文化过去时的简单延伸,而是南京文化过去时的继承、发展和改造。南京文化现在时也有三个特性:一是包容性。现在时的南京文化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汇;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叉;江海文化与内地文化的结合。南京人没有排外性,因为南京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二是开放性。还在晚清时期,南京即是洋务运动策源地之一,进入民国以后,南京文化吸纳了西方的进步文化。新时期到来,南京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吸收外资的数额、外国留学生在南京的数量、外国专家在南京的数量、除北京、上海外,以南京为省会的江苏同样占全国第三位。三是传承性。南京文化现在时是南京文化过去时的传承和继续。南京文化过去时的开发性、导向性被继承下来了,并有所发展;而南京文化过去时的浮靡性,却被逐渐纠正和克服了。在明确了南京文化的过去时和现在时以后,南京文化何处去,也就可以基本明确。一是进一步建设教育文化名城的南京、戏剧影视文化名城的南京、旅游文化名城的南京,促使南京早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二是弘扬南京文化之所长,将南京文化过去时和现在时中的开发性、导向性、包容性、开放性、传承性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南京文化的核心,彻底克服南京文化过去时中的浮靡性。三是提倡创造性。南京的教育文化要强调开创一代学派;南京的戏剧影视文化要提倡建立新的戏剧影视流派;南京的旅游文化要发展、恢复和创建新的旅游景点(如无锡的“三国城”成了新的旅游景点),搞出南京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招纳千百万中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