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以文明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2

burningplan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以文明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淡灬忧伤

已采纳
《文明》: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万年前就已出现。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文明的分类: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标准的分法。在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在一起理解,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文明的反义词是:流氓、野蛮、愚昧、混沌、落后。 我们一贯提倡与发扬文明精神或行为,反对流氓、野蛮、愚昧、混沌、落后、不文明的观点或行为。

以文明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304 评论(10)

xyz-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国家的脸面。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同学们,时代的车轮已经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在现代社会中,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个人,不管你是否愿意,若要取得学业或事业的成功,若要生活的愉快、幸福,就要首先学会文明礼仪,学会与任何人,包括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乃至所有需要与自己交往的人友好相处,必定要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正如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校园内食品袋、果壳随处可见。这些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必须接受文明之教育,就像一块矿石,想要成为钢铁,必须投入熔炉接受烈火的冶炼。父母把我们送进学校,就是想让我们在学校这个文明的熔炉里被炼成一块纯钢。成绩的好坏并不是最要紧的,作为家长,他们期望我们能健康成长,期望我们能在老师的教导下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不期望我们一定要成为栋梁,但我希望我们至少是一棵绿树。无庸讳言,当今社会的不文明行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坚信,江后浪推前浪,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园一定会因为我们的文明而更加美丽,社会会因我们而美好。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让我们一起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保护校园环境,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吹遍社会,伴随我们健康幸福的一生!
14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