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wrkw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从广义看,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是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的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全球关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文明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也叫渔猎文明。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物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环境的容量,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共生的关系。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二种文明形态。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是以对自然的顺从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有学者又把农业文明称其为顺应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三种文明形态。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对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那么,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所带来的弊端,人类就需要建设超越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文明,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工业化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也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并且已经到了不改善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改善生态和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持续增大。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日益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更大压力,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只有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当代中国又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可耕地面积人均不到5亩。 (本文经过删减,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