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7

mytlia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窗明几净-

已采纳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中国礼仪的发展史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为礼仪规范。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226 评论(13)

jingruoyouli

原标题: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于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功能在于“齐民化俗”,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礼仪文化可概括为,以礼仪为内核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体系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指五四运动前人们所遵守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与礼仪有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传统礼仪文化通过约之以礼、行之以礼以及重礼贵和,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约之以礼强调以礼治国、以礼立身,重在为社会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行之以礼则强调人们相处时要用礼和守礼,重在培养人们尊崇礼、安于礼、行依礼;重礼贵和重在强调以礼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从而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第二,宣扬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西方国家向世界宣传的“普世价值”与我国宣扬的传统礼仪文化相似。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人崇尚礼仪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时,其也对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进而使人类达成共同价值追求。第三,弘扬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形势下,传统礼仪文化弘扬的“孝道”逐渐延伸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等尊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传播孝道和养老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的共有责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现实障碍在传统礼仪文化现代转化方面,首先,传统礼仪文化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出现矛盾和不相兼容。如礼让与竞争间的关系,古代行事作风都讲究礼让,但现代人在优胜劣汰的生物链下,饱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大到争夺财富名誉地位,小到争夺一个座位,人们在相互争夺的环境下逐渐迷失本性,遗忘了自身具有的优秀品质。其次,传统礼仪文化中繁文缛节的简易操作面临问题。传统礼仪文化中复杂的程序、过多的条框讲究使追求简单化的现代人望而生畏。比如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婚庆礼仪仪节繁琐、规矩严格。而现代婚礼则简单化且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双方须到民政局登记,结婚程序直接走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因此,如何让婚庆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转化,去除繁文缛节而又不失其庄严和本质,是个难题。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方面,第一,旧礼已去,新礼未立。传统礼仪中的繁复礼节,使现代人对其存有误解和鄙视,同时,传承传统礼仪文化且携带现代风尚的新礼仪也还是一个个碎片,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导致现代人生活在礼仪文化演变发展的空隙中,对于该如何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束手无策。第二,封建等级秩序打破,平等意识尚未健全。尽管传统礼仪文化的礼节繁复,让现代人难以忍受,但繁复的礼节却正好撑起了规矩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已然告别了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但平等意识却未健全,这不利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教育机制。现今,传统礼仪道德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最基本的传统家文化都已发生重大改变。比如说,传统礼仪文化极其讲究孝义,家庭在严格的尊老伦理中有规矩地繁衍,年老者是伦理道德的监督者和代表者。而当下家庭伦理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长辈无法得到应有尊重,后辈缺乏家教,并且逐渐丧失了尊老、敬老、养老等基本责任意识。传统礼仪道德衰落的原因,不仅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缺乏实现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教育机制有莫大关系,具体表现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以及社会礼仪规范教育等的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之道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礼仪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其礼仪规范中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内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需要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创造性地进行传承和转化。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转化,最基本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回归家庭、学校、社会,并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形成不相排斥、相互兼容的良好关系。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载体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我国不少发达城市已有实践,比如上海市文明办围绕培育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上海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大赛和“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等活动,同时也进行了媒体宣传、网络评议、微信互动、专家访谈、档案展览等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大型活动的举办,有效地在现代礼仪文化中融入了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礼仪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要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内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与内涵。“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因此,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必然要对其内容加以创新。国家层面,需建立“五个文明”建设的新秩序、新规范,倡导以理治国,在创新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中需遵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要求;社会层面,需以礼仪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健全平等意识创造环境,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要求;个人层面,需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定律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渠道创新。古代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学校启蒙和家庭言传身教,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仅依靠两个传播渠道显然不够,还需持续进行创新。首先,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让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走向世界,与西方的“普世价值”协同发展。其次,要借助现代新型传播渠道,大范围的对传统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加以传播。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代价值需完善教育机制。在家庭教育方面,需对传统孝道和家庭礼仪规范进行现代转化,以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在家庭中推广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的当代价值。这点可从新一代城镇家长入手,提倡到家庭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手册,必要时还需要社区加入,让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传播家庭伦理道德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践行。在学校教育方面,政府应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社会礼仪文化的双向传播理念,输入到各中小学及高校,加大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地方龙头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有必要担起组织和开展讲学劝学活动的重任,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在当地兴办书院和开展道德教化活动,以开展礼仪规范教育。
82 评论(14)

~星光~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备的渐进过程。一、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二、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而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的数千年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三、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在此期间,尊神活动日渐升温。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是指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时,它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四、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东周时期)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他们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五、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公元1796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封建体制的基础。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祖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则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主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朱子家礼》最著名。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则日趋繁多。六、礼仪的衰落时期(1796-1911年)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1866—1925)火速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度;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了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于民间。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礼仪扭曲阶段(1966—1976年) 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33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