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key锌粒
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定了某件事,就要对这件事进行认真的回忆,并仔细琢磨,反复思考,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怎样的事,具体如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崇高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德育工作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例如忽略学生的个体存在、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成人的价值观、德育评价简单化、从狭隘的观念出发衡量学生的行为等。这些做法不但不能把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注入到学生心中,反而让学生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广,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如果只简单地沿用传统的德育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在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时代,心理教育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传播德育内容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心理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循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善待自己和他人,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与此同时,培养他们对家庭、对国家、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国古代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不得不叹服古圣人的智慧,这一名言正反映了一个人的成长模式,符合心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放眼世界、胸怀国家、立足脚下,把心理教育扎扎实实地深入下去,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民族之魂的重塑而努力。扩展资料作文写作注意事项:1、开头作文开头不易太长,要做到语言精彩,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结尾作文结尾要短促有力,升华中心,最好结尾能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觉,一般作文的结尾最能开出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想认识,应有一定深度。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教育战线上的先驱,更是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无以为教师,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所以,《叶圣陶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重要书籍;也成了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一个世纪前,刚走上教坛不久的叶圣陶就多次著文,大声疾呼,并且把这一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言行和著文,我们就可以了解,关于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是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而且他也说到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其实,叶圣陶先生强调的就是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一切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以学生为本位,正如他的故里的苏州大学的校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的趋势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二、“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同时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所以,对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授予学生以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三、“以人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主张的是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本质,去揭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肯定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是我们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