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to
18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服饰变化论 通常胡虚 
中国服饰发展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可溯源自三皇五帝。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文明、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 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随著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於天子与庶民,至被沿用於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守周之制度。在衣冠制度上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祚仅 15年,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 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代灰衣菱纹袍服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魏晋南北朝以来,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也带到中土来。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隋统一全国,对於服饰制度,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作服色之别,但仍难以摆脱北族服饰的影响。到了唐帝国的建立, 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 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後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和其当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仍,各民族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出现。 唐代妇女大袖衫 宋代北方沦为女真族统治之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 素而发生交互影响。在南宋京都也崇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元代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宋朝的建立,出现了一段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尤其都市商业经济更为发达。士人生活行为的规范受理学影响所及,当时的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朴的审美观。 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见其流行程度。 宋代背子服装图 然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後,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著礼仪真可谓繁缛。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後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後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 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化,如背心、 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抹胸、腰带、眼镜……。 清代马蹄袖蟒袍1840年以後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著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服饰是平常之物,但同时又包含深刻的文化性。中国不同民族的特性,都在服饰中反映出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宗教以及他们的社会形态等等。一部中国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变迁。随著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徵意义。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古代各朝的服饰,可谓各有特色,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服饰高雅堂皇,清朝服饰华美雅致……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自己的身体,穿戴动物的皮毛用于保暖。石器时代后期,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养蚕业,丝绸就出现了。二、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指夏、商、周和战国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先秦时期的服饰实质上是统制者的工具。周朝时期出现了冕服,其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也出现了,并逐渐普遍地被采用。战国时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带静的装饰效果。三、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它的意义在于: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与汉代相比,它已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纤髾”是典型的装饰。“纤”是一种近似三角的饰物,层层相叠,固定在下裙摆部位。而“髾”是指缀在身后飘带。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变化为飘带和纤合成一体,纤变得更长。此时宽肥的女子裙衫成为服装的主流。五、隋唐时期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或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它的空前繁荣,突出体现在女装上,其主要特点是服装款式华贵富丽、开放大度;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大胆考究。唐朝出现的女官,其身着青色衣裙,圆领、无束腰、下摆袭地;头戴青帽,两耳正上方各饰有两带。唐代仕女服装的特点是云发后拢成髻,低胸裙腰高束,肩披轻纱,旷达而华贵,流露出优雅与飘渺,恢弘与大气。盛唐以后衣袖变宽,渐流行大袖衫。六、宋元时期宋代妇女开始缠足,长裙之下隐约露出三寸金莲。此时以娇小为美,服饰制作都娟秀而精巧。元代妇女分贵族和平民两种着衣形式。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其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但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拖地,贵夫人行走时必有女仆牵拉。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七、明朝时期明代时棉花的大量种植使棉制品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装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襟领变为圆领为主。裙边均有绣边,起装饰的作用。那时裙褶十分盛行,有的褶纹细密,有的宽大,有的还将整个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叫做“百褶裙”。明代女子冠服制度更加完备。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它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即使是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也穿戴凤冠霞帔。它所表现的女子形象成为古代妇女的典型,因此它在中国妇女服装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八、清朝时期清朝入关以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满族女子着旗袍,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但不同时期的旗袍个性特征也是比较鲜明的。现在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装束,它在服装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的说来,各朝代的服饰是不断发展的,它们的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关系,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文化如此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徜徉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真可谓是“此衣只应天上有”
中国的服装史是很长久的。这种款式的服装能代表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