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y222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在 《论地震风险》一书中强调构建地震风险预测系统,书中提出: “进行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是认识地震风险和预测地震风险的关键性手段,除依据发生于岩石圈的来自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异常监测资料外,还需要重视与充分利用天文、气象、海洋、水文等相关监测资料,做到数据共享,综合分析,以在全面了解地震及自然变异的正常背景场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确切的地震预测。要求建设不同级别的观测信息实时监控系统; 构建地震预测研究开放平台; 强化地震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深化经验性地震预测研究,发展地震综合预测模式与预测技术,开展数值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稳步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在李四光学术思想和 《论地震》的指导下,参考我国广大地震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关于预测地震风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简介如下:( 一) 以地震预测整体观为指导,进行地震发展趋势宏观预测地震不是孤立的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也受着地球系统的控制,地震活动与其他自然灾变因子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认识地震活动规律,进行地震预测,必须以地震科学整体观为指导。地震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地球的变动,地球变动的整体性,表现在各个圈层自然变异的同步性,其中超前地震出现者,是地震宏观预测的重要依据; 地球变动的韵律性,表现在自然变异包括地震活动的有序性、周期性、准周期性,因此根据地震活动的有序性外延,成为地震发展趋势预测的重要方法。地球作为一个天体,它自身的行星性行为,必然经受着种种天体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把地球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加以研究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构成了近年多方称道的天、地、生、人的巨系统科学观,应用这一观点于地震预测研究,即是地震预测整体观。在 ‘上天容易,入地难’的今天,广取天体活动和其他圈层变化的信息,然后根据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地震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是可能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表层系统变化—自然灾变系统活动—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系统影响的研究框架和地震发展趋势预测模式。通过十几年以前的预测和嗣后地震活动实际情况的对比,看来是可行的,对认识地震活动规律和宏观地震预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一理论还处于假说阶段,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 以地震地质系统整体观为指导,进行地震风险区预测为了预测更为具体的地震风险区,在地震发展趋势宏观预测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活动性构造分析。大量调查资料说明,控震构造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往往受某种类型的活动性构造体系所控制。陆壳上发育的构造体系基本受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动力系统的控制,但也受着板块动力的影响,特别是大陆边缘部分; 洋壳上发育的构造系统,由壳内对流制导的板块动力作用是明显的,然而控制板块的扩张带、俯冲带显然是受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动力系统的控制。因此企图用某一种地壳运动理论解释地震的形成机制显然是不行的,研究地震发展的规律性和预测地震风险区,必须以地壳运动整体观为指导。由于地震直接受活动性构造控制,因此研究的重点是活动性构造体系,具体步骤是:1) 收集历史地震资料,查明构造体系对地震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地震时空分布规律。2) 研究区域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及区域运动场的特征;采用地震地质的方法,结合地应力测量、大地测量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其他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方法圈定地震活动危险区。3) 在地震活动危险区内,根据区域运动场的特征、动力作用方式和方向以及地质体的分布及物理化学性质,结合 GPS 和地应力测量,研究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 同时在可能发生地震的重要地带和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考察,使用宏观的地质观测方法和必要的物探、化探手段,开展构造活动性的调查研究,鉴定活动性构造的性质和规模,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体系复合问题,确定地震活动更危险的地带。4) 在地震活动更危险的地带内,寻找构造、地层、岩块等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特殊部位; 使用仪器沿着某些断裂带测量微量位移,或者用快速的大地测量方法,观测地形的变化,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和地应力集中程度及其他地震异常的发展程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确定易发地震的特别危险点。5) 搜集历史地震资料确定震中的分布与构造带或构造体系的关系,通过地震仪监测震中动态,补充和检验历史地震的震中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关系。确定潜在震源区。( 三) 开展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根据地应力的研究预测地震,已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 地应力集中的地区,包括地壳构造差异大的地方、陆地与凹陷之间的构造 ‘陡坡’、活动性断裂密集处和端点、构造复合处、微震集中地区等,是易发生大震的地方。2) 地应力最小的地区。在大地震发生前几年至几十年,震源区及邻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往往相当平静,而周围十分活跃,意味着地应力在积累,有孕育大震的可能性。3) 测定物质弹性波的速度,在反映物质弹性微弱的地方,可能是剪应力集中区,易发生地震。4) 岩石的磁化率取决于应力的大小,某些磁异常发生变化的地区,可能是地震集中区。5) 在剪应力集中区,塑性应变速度加快,通过地形变研究,可圈定某些垂直运动梯度高的地区作为地震危险预测区。6) 进行地应力相对值的测量,根据地应力活动的周期和相对值的大小变化预测地震。7) 地震的震级决定于应力衰减速度和体积———体积越大,衰减越快,释放能量越多,地震震级越大。因此,为了预测震源风险区,首先必须开展地应力测量,研究地应力场的特点,然后根据地应力场控制之下的活动性构造体系的组合规律和岩层力学性质,预测震源的潜在部位; 根据地应力的变化预测可能的发震时间。李四光曾指出: ‘我看研究力的作用过程是很重要的,我们主要是观测应力的变化,这与美、日在指导思想上是不同的。他们主要是研究应变,应力和应变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实质上是走两条道。’我们知道,活动性构造和地壳表层的运动矢量,实际应该属于应变的范畴; 地震应该发生在地壳表层发生位移的同时,甚至之前。而预测地震主要应该捕捉更前的信息,即地应力活动和由于地应力的作用或能量的转换,可能出现其他地震前兆。由此看来,地应力测量工作在预测地震风险时,更为值得重视。( 四) 以地震前兆分析整体观为指导,进行地震时空强预测所有地震前兆的出现,都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天、地、生巨系统的整体运动和地球岩石、水、气、生诸圈层的同步活动与相互影响,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奠定地震预测整体观建设的基础,因此需要进行地、空、海立体监测,获取天象、地象、海象、生物象变化信息。由于地震是地壳内部的机械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的震动现象,因此必然与地壳运动有关,地壳运动最直接的表现是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所以只有构造运动或地应力活动产生的前兆异常才能与地震的发生有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性,说明地壳运动或地应力场应为地震前兆分析整体观的核心。也只有查明确实是由地壳运动或地应力场活动引起的异常,才能作为地震异常在地震预测中予以应用。为此需要在圈定的地震风险区进行以下工作:1) 在潜在震源区及其邻近地区,研究地震活动的韵律性,划分地震活动期、活动幕和更短的活动时段。2) 在潜在震源区进行详细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密地震异常动态观测,全面收集各种地震前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地应力集中—发震—地应力锐减、地震活动序列及其他地震异常发震前后的变化规律,预测可能的发震点和可能的发震时间及震级。3) 选择地震活动性高、构造典型性强、监测基础较好、震例资料积累较多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建设地震预测研究实验场,进行 ‘地震孕育过程’、 ‘震源力学过程’、 ‘震源物理过程’等等一系列研究,给出震中区应变图像的变化,探索具有动力学基础的地震孕育、发生的理论模式及预测方法,动态监视动力学参数、介质参数、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进行数值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检验,力争实现理论上合理、实践上可检验的地震风险预测。最后,地震风险预测虽然是世界难题,但仍然是有望解决的。在目前尚无统一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意见的情况下,应该对各种意见,都加以重视,然后在实践检验中补充完善。我们的意见只是其中之一。” 
有关地震的论文网上现在可以找到很多吧~你可以看下(地球科学前沿)呗~免费下载些这样的论文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