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柳永女性形象分析的论文的创新点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1

Pko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柳永女性形象分析的论文的创新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自律很重要

已采纳
柳永词中的女性  (1)柳词中所见的女性形象的特色  关于柳永歌咏女性的词——即所谓“艳词”,已有一些专著论及(11),其内容的若干特色已经明确,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  第一、作为诗材的女性形象,在柳永这里已经超出了此前的观念性和类型性,进而达到了以具体的心理描写为主的层次;  第二、在使用语汇方面,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语气和语汇,从而开创了可称之为“讲话式口气”的风格。  首先,作为明显体现第一点特色的例子,即所谓容易体现女性内心情感告白之风格的作品(12),如:  012《昼夜乐》其一后阕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062《凤栖梧》其二后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5《少年游》其八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  ……  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  同样倾向的作品,其它还可举出044《慢卷*抽》、084《锦堂春》、085《定风波》等。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执着无悔,表现出对爱情坚定不移的领悟。上引《凤栖梧》的最后两句,被王国维称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中的一种境界(《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13)。还有065《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被杨海明称之为“描写了新的女性对生命的愿望”(《唐宋词史》(14))。正是柳永的艳词自身的表现具备了足以引出这种评语的“强度”和“分量”。  其次谈谈第二点,用语的特色。关于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柳永在多用口语的同时,从缺乏先例的角度好意地歌咏其词中的女性:  a 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023《凤衔杯》  b 偏能做,文人谈笑。——030《两同心》  c 属和新词多俊格。——039《惜春郎》  d 文谈闲雅,歌喉清丽,举措好精神。——102《少年游》其五  e 星眸顾指精神峭。——113《木兰花》其四  f 为妙年,俊格聪明——134《八六子》  g 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145《满江红》其二  h 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154《小镇西》  I 从来娇纵多猜讶。——187《洞仙歌》  在这些词句中,值得赞赏的女性的条件,与其说是外在的美,不如说是:A、丰富的文学艺术才能(a、b、c、d、f);B、快活而且好强的性格(d、e、f、g、h、I)。  ~~~~~~  注释:  12、以下引用词的本文,据唐圭璋编《全宋词》(香港中华书局1977)。词牌前的数字表示在该书所收作家名下的作品排列次序。  13、 据徐调孚注本,香港中华书局1961。  14、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四章第一节(二)  (2)与柳词中女性形象类似的例子  以上一、二两种特色,在历来处理同类主题的诗词中都很罕见。前面所见的积极果敢的性格,即便是在古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或者李白的《东海有勇妇》(梁山感杞妻)、《秦女休行》(西门秦氏女)等民歌或模拟民歌的作品中也很少见。特别是唐代以闺怨诗为中心形成的静止的、受动的“等待型的女性之美”(15),可以说与此正相反。如:  王昌龄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李白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第二点特色也是极新颖的手法,如果现在试着按已有的诗歌索引来检索类似的情况,则会看到,使用“文谈”、“俊格”、“精神俏”、“聪明”、“恶发”、“奸黠”、“猜讶”等词语赞美女性的前例(包括类似语)几乎全然看不到(16)还有曾被人指出的对柳永有影响的敦煌曲子词(17)中,也不能发现与以上两个特点类似的先例(18)。  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小说史方面应该说可以发现更丰富的例子。首先是在六朝志怪小说中登场的女性,其中多见具有热情、主动性格者,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爱、嫉妒、反叛等多样的风貌,这一点曾有人指出过(19)。这里只举《阳羡书生》(梁吴均撰《续齐谐记》所收)中那位奔放敢言的女性为例(20):  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二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来。书生既眠,  暂唤之。愿君勿言。”  ~~~~~~~  注释:  15、参松浦友久著《唐诗に表ゎれた女性象と女性观》(《中国诗歌原论》,大修馆书店1986)。  16、作为例外,只能试举见于《玉台新咏》的如下二例:  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梁 沈约《六忆诗四首》其二,卷五  持所可为异,长有好精神。——梁 简文帝《咏美人观画》,卷七  17、任二北著《敦煌曲初探》第五章《与柳永词之比较》(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以来,经常有人指出这一点。  18、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所收作品中,083(数字为此书中作品的顺序号)《南歌子》、091《失调名》、099《失调名》、102《失调名》、107《凤归云》、112、113《洞仙歌》二首、117《破阵子》、126《拜新月》、132《喜秋天》、142、143《阿曹婆词》二首等等,都是歌咏与男子离别的女性的心情,但其中所表现的都是保守女性的形象。例如099《失调名》中的女性以南山松柏比喻自己的贞节、107《凤归云》中的女性以自己持有“三从四德”而自夸,都是明显的例证。  19参林田慎之助著《六朝志怪小说にみぇる女の爱と背信》(石川忠久编《中国文学 女性形象》所收,汲古书院1982)。  20、以下引六朝志怪乃据徐震*谔选注《汉魏六朝小说选注》(香港万里书店1974),引唐代传奇乃据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其次是唐代的传奇小说中,例如写帮助地方官的独生子科举中第的妓女故事的《李娃传》、写背叛伦理而私奔的才女步飞烟的《飞烟传》、以女仆为主人公,主人家四兄弟轮番向她求婚,而她凭着绝妙的智慧一举解决问题的《却要》、还有描写解救主人之难胜过男人的女性的《红线传》、《聂隐娘》等,展现了丰富多采的个性。  这种积极果敢的女性形象,在北宋的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南宋---元初形成的〈小说〉人的底本集《绿窗新话》、《醉翁谈录》等典籍中都得以继承。特别上面列举的唐传奇的内容,被《绿窗新话》、《醉翁谈录》所踏袭(见表1):  表一  传 奇 绿 窗 新 话 醉 翁 谈 录  李娃传 李娃使郑子登科(卷下) 李亚仙不负郑元和(癸集卷一〈不负心类〉)  *李亚仙(甲集卷一〈小说开辟〉)  飞烟传 赵象慕飞烟揠秦(卷下)  却 要 却要燃烛照四子(卷下)  红线传 薛嵩重红线拨阮(卷下) *红线盗印(甲集卷一〈小说开辟〉)  聂隐娘 *西山颞隐娘(甲集卷一〈小说开辟〉)  (注:“*”表示在《醉翁谈录》中只有题目)  而且,前述柳永艳词第二点特色之A点,即女性的文学艺术才能,在这里屡见不鲜。这是值得注意的(21):  娇娘……善歌舞,学诗词,谈论端雅,俨然有君子之风。  ——《青琐高议》前集卷三《娇娘行》  楚儿……素为三曲之尤。而辩慧,往往有诗句可称。  ——《绿窗新话》卷一《楚儿遭郭鞭打》  素姐年至十二,聪敏,无书不读,善书算。  ——《醉翁谈录》丙集卷一《黄季仲不挟贵以易娶》(22)  随着时代变迁,这类女性形象在所谓〈话本〉中也频繁出现。比如数次以词来激励科举落第的丈夫,终于使其及第的贤妻登场的《简贴和尚》、熟悉百般学问、能言善辩、事事都能驳倒对方、令周围的人们避之不及的女性为主人公的《快嘴李翠连记》,描写一代女性私奔的《刎颈鸳鸯会》(以上《清平山堂话本》(23))。又如读书、算盘俱佳、又长于演奏  ~~~~~~  注释:  21、《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绿窗新话》、《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2、其他如《青琐高议》前集卷二《书仙传》、后集卷七《温琬》;《绿窗新话》卷上《任生娶天上书仙》、《华春娘通徐君亮》、《薜媛图形寄楚材》;《醉翁谈录》乙集卷一《林叔茂私挈楚娘》、《静女私通陈彦臣》、乙集卷二《金陵真氏有诗才》、《六岁女吟诗》、丁集卷一《序平康巷陌诸曲》、《郑生诗赠赵降真》、《岛仙自小有诗名》、己集卷一《梁意娘与李生诗曲引》、庚集卷一《刁氏夫人贤德》等等,带有这种描写的故事很多。  23、又见:《简贴和尚》,《古今小说》卷三十五收入;《刎颈鸳鸯会》,《警世通言》卷三十八收入。  乐器、拥有大笔陪嫁金、“说什么也要嫁个读书人”、拒绝了很多媒人的刚强好胜的姑娘为主人公的《西山一窟鬼》(《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二(24)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样看来,自志怪以来的小说史直到元代以后所谓〈话本〉中的“女性”的表现,具有某种一贯性,而且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柳永艳词中所简要描绘的女子的个性——真率地表现自我、“聪明、好强”。所以说,在柳永那里被作为文学素材的“女性”,与诗史和小说史上的女性相比,实在是与后者更为接近,这是个饶有兴味的话题(25)。在以上提到的诸种资料中,与柳永(1058年前后去世)时代最近的是《青琐高议》(十一世纪后半成书)。若将此书中有同样女性形象这一事实,与柳词联系起来考虑,则有如下二点值得注意:  第一、此书不是纯粹的小说集,它与其后的《绿窗新话》、《醉翁谈录》一起被归入“通俗类书”,这就使人看到其与演艺场中讲述的〈小说〉的形成有不可分的关系(26)。  第二、上述三书中均有韵散混合进行讲述的形式,通过故事来说明某些诗词成立的背景和内容,也就是类似于诗话之处很多。这对市民阶层来说,就有诗词鉴赏的入门书的作用(27)。  根据这两点,对柳永艳词之取材来源和制作姿势就可进行这样一种推测:柳永在北宋的繁华街巷中,接触到了如今已经失传的“通俗类书”,或者与之类似的、作为说话底本的〈小说〉,并且欣然领悟了诗词与故事这两种文学形态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很自然地将〈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女性形象纳入词中,进行再创造,使之重新呈现在与〈小说〉相同的场所中。难道不是吗(28)?  关于这个问题,在下一章中我想再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追究,对艳词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加以考察。如前所述,当时的词不一定都是第一人称的抒情模式,重要的是须对发表的场所、受众的嗜好深加考虑。由此看来,柳永多作此类艳词的主要原因,应该也是考虑到了当时都市社会喜欢这种作风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意为之。  下面,我就想探讨一下作为受容这种“新女性形象”之基础的、北宋都市女性的风貌之一斑。  (3)艳词成立的社会条件  ——都市女性——  北宋都市女性生活形态之特色,这里首先要举出的是:职业化趋势。当时,随着各都市中衣服、食品、陶瓷器、纸张等日常消费品的需要激增(29),特别是在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  注释:24、又见《警世通言》卷十四)。  25、唐 孙*綮撰《北里志》(一卷)虽不是文学作品,但其介绍形形色色的妓女的文字中,也可以散见一些口才好、有才学、有艺术才能的例子,作为从其它方面推测柳永艳词之背景的资料,也值得注意。此后直到元 夏庭芝撰《青楼集》(一卷),介绍妓女的文字中此类记述就更多了。  26、参大 *冢秀高著《话本と通俗类书——宋代小说话本へのァプロ--チ——》の〈六〉(《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二十八集,1976)、同《中国小说史への视点》6〈类书から通俗类书 〉(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7)。  27、参大 *冢秀高著《〈绿窗新话〉と〈新话摭粹〉——万历时代 の〈绿窗新话〉》の〈四〉(《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三十集,1978)。  28、以接受者非常熟悉的人物、故事为基础,将其用新的言语、样式进行再创作,这是广义的口诵文学常用的手法。参清水茂著《中国戏曲小说の发展》(《语りの文学》,筑摩书房43—44页,1988)。  29、参注2中《宋代商业史研究》第三章第二节《手工业的物质の特产化と流通》、爱宕松男著《中国陶瓷产业史》第二部《宋代瓷器产业史》(《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三一书房1987 )。的家庭中,女性与男性为伍参与店铺经营的风气很普遍,其中由女性作老板的情况也不少见(30)。还有增加生产、抑制成本、提高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也促进了行业分工的专门化,大量地需要从事各种专门工作的人手,因而女性雇佣人口便随之扩大。这一点也有人指出过(31)。与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同时,都市各家庭让专门的饮食店送饭的趋势增加,这就增加了女性在街市上游玩的机会。在这里我想先谈谈这个问题。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  置家蔬。  ——《东京梦华录取》卷三〈马行街铺席〉(32)  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同书卷二〈潘楼东街巷〉  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同书卷七〈正月〉  这种生活形态的变化对女性旧有的意识和言行都有影响,进而又影响到讲唱文艺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这是不难想象的。通常认为,自志怪以来小说史上积极主动的女性形象,日益成了现实的、切近生活的话题。可以说,这种情况对柳永艳词特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柳永女性形象分析的论文的创新点

230 评论(9)

ZyL00000

对柳永词的评价,一般多肯定其对民间慢词形式的借鉴,而忽视其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与创新。其实柳词在咏史怀古、议论说理、悼亡咏物、羁旅行役、城市风情、市井妇女等题材领域内均有开拓,若说开风气之先,有的方面还在苏轼之前。柳永词所反映的文化转型期的某些特点,更值得引起今人的关注。 柳永词以艳情为第一主题,是民间词最好的接受者,最好的传播者。柳永用民间的慢词形式,完成了民间慢词形式向文人慢词的过渡,却以新时代的市井语言来写清丽、世俗之歌,这种作风,不独惊倒了当时的文人,且又与后世求雅求不俗之审美情趣相抵触,故而深遭后人的笑骂。人们除了肯定其“新声”之耳目一新、流传颇广之外,几乎都是“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好为俳体,词多 黩”(冯煦《蒿庵论词》),乃至“声态可憎”之类的批评。而有趣的现象是:“温柳”被相提并论,但温庭筠的词题材狭窄,除了描写贵妇人的姿态与艳情外,很难找到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在《花间集》的66首温词中,描写女性的有52首,比例高达79%,而《乐章集》212首词中,直接描写女子或表现女子心理的,仅占70首左右,比例仅为33%。其实柳永的“新声”中,最突出的“新”就是在对词域的开拓上,是温庭筠及受花间词风影响的宋初文人所无法相比的,也是民间词无法与之相比的。柳永词无论其体制还是其意境,都已蔚为大观,其影响正如薛砺若《宋词通论》所说:“假使中国词学不经柳氏的改造,则充其量,仍不过模仿温韦冯等人的作品罢了。其势亦成末流,必致陈陈相因,黯然无复生气。则中国词学不独无北宋之雄奇玫丽,照耀古今,且早已于没落衰竭之时,不待南宋中末期之后了。”这与柳词之“新”,题材之开拓有着直接的关系。
14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