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我看曹操论文1000字内容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2

yangkelun0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看曹操论文1000字内容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1_HE1

已采纳
唉!我是曹操的粉丝啊!曹操是我的偶像,让我用未被历史的语言评论曹操,做不到!这会让我良心不安的

我看曹操论文1000字内容

189 评论(12)

無可奉告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286 评论(9)

jincan2014

乱世英雄 之 东汉末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是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然而这又是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这一点也不假。英雄是一个时代的宠儿,他们经历了艰难险阻,通过了层层磨难,经受了别人不能或没有的磨难,进而家喻户晓千古流芳。一个璀璨的英雄,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曹操,就是这个乱世中的潜龙。就是这个人,一个足智多谋的奸雄,用自己的力量在改变着这个时代,在告便这个乱世。曹操是官宦曹腾之子,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俊伟的容貌,但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还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这就注定了一个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文学家的他横空于世。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广招贤才,颁布了求贤令。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首创了屯田制,使粮草充足。同时他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家。坑降卒,屠城,迎献帝,挟天子而令诸侯,无视献帝的存在清除了意图谋杀他的伏皇后等等这些历史也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家。作为军事家的曹操,足智多谋,借七星刀以刺董贼。厚积薄发,占兖、豫以为根本。野心膨胀,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除袁术于寿春,擒吕布于下邳,战袁绍于官渡,还一举平定了乌桓,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因为曹操豪迈大气,赢得起更输得起。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输得最悲惨的一次战役。曹操率领八十三万水路马三军直指江南,本以为一战而定水乡,谁知却被少年公瑾一把火烧个精光,回到南郡时身边只有二十七骑人马。而曹操并不是捶胸顿足自怨自艾,而是继续笑谈用兵之道。而看同时英雄的刘备,意气用事,不顾大局着想,为义弟出兵伐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退白帝城,之后一病不起,最后托孤白帝郁郁而终。由此看来越是在逆境中,越是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从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转败为胜的,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大英雄。作为文学家的他,是“建安风骨”中的文坛领袖。其胸怀好似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甚至可行之日月,可容之星汉,而不失其灿烂;拟或洪波涌起,拟或淡淡涟漪。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有短歌行,观沧海等一系列好诗歌出现。此外他仰慕蔡文姬的诗才,赞赏蔡文姬写的《胡笳十八拍》是一代佳作,大胆肯定《胡笳十八拍》的反神论思想,显示了一个古代政治家和诗人的豪迈气概。
264 评论(14)

阳光战士

怎么都是复制来的。。
134 评论(9)

gougoufufu

曹操资料: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在这本书里,曹操被刻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曹操像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据史料记载,曹操自幼聪明伶俐,胸有大志,二十岁时就凭借家族势力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迁任顿丘令。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衮州牧,将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他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其后基本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曹操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在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在文学方面,曹操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曹操为人通脱,较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这种思想和性格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是率真的表达情感。他留存的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皆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在散文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就是指他的文章不受陈规束缚,辞锋爽利,一扫汉代文章迂远空阔的习气。曹操有文集《魏武帝集》。  另外一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在这本书里,曹操被刻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曹操像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据史料记载,曹操自幼聪明伶俐,胸有大志,二十岁时就凭借家族势力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迁任顿丘令。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衮州牧,将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他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其后基本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曹操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在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在文学方面,曹操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曹操为人通脱,较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这种思想和性格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是率真的表达情感。他留存的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皆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在散文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就是指他的文章不受陈规束缚,辞锋爽利,一扫汉代文章迂远空阔的习气。曹操有文集《魏武帝集》。  自己组织一下哈,不能全抄噢~
29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