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388047
就总体而言,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论域的形成与突出,是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现代性(Modernity)的现象。尽管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东西方都有其古典形态,但是,脱离现代化背景、非历史地将古代人文传统形而上学化,只会模糊与遮蔽人文思想的现代性特质(详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 人文思想是对现代化的回应。人文主义对现代科技商业主流的抗衡,在学术与教育思想中反映为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自觉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区分的方向。这一区分至今仍在继续中。作为学科学术分类,“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词语迄至20世纪80年代才确定地进入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落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现代学科分类进入中国近一个世纪。 反思省察现代化及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科技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进而从更加远大完整的人文视野协调与规范现代化,需要拥有区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系统理论根据。无论中外,使全社会了解人文科学观念,尚有待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国际学术界迄今也未有统一、成熟的人文科学理论。进入人文科学理论学习伊始,即有必要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前沿性与探索性。这一特性同时表现了人文科学方兴未艾的生命力。在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加速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原理性知识核心结构的举一反三“迁移”(Transfer)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更为根本的不是既有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知识的人文主体性智慧、意志、情感素质。人文素质又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应用在内的全部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根基。从而,人文科学势必在21世纪占据空前重要的地位。� 但人文科学的现代性不能仅仅归结为与现代化科技主义的抗衡。与将人文性同科技生产活动对峙而囿限于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浪漫人文主义有别,马克思将人文性视为以劳动为基础的对象化活动,因而现代科学技术恰是人文科学最重要的对象。人文科学批判唯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与社会发展的片面化乃至从人伦到自然生态的危机,同时揭示科技活动所深层依赖的人文价值动机系统与科学精神的人文性质,以及人文素质又如何凭藉科学技术活动辩证与历史地发展生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在现代化历史条件下分蘖出来的对立统一矛盾体,二者在当代科技与人文形势下已经趋于相互渗透与依赖。马克思因而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ZW(〗《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128页。〖ZW)〗在与科学技术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人文科学,是进入这一领域学习与研究的中心线索。� 作为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的原理,人文科学概论从历史(现代化—现代性)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自身的历史起源及形态演变、对象与方法、范畴与逻辑、功能与现代意义等。� 人文教育是从幼教、初等、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贯穿人一生的活动。人文教育的主干或基础是实践性感知情意性的教化活动,它集中于未成年阶段。作为人文教育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人文科学,则随着成人理性地位的提高而增强影响。在人文科学意义空前重大的21世纪,已有必要不仅从深化与融会贯通师范院校、文科院系专业角度,而且有必要立足于未来社会均衡健全发展高度在全部高等教育中普遍开展人文科学教学,即对未来社会的中坚骨干阶层施行原理观念水平的人文思想教育。对于文理各科研究生来说,人文科学原理则是知识发生学深度的文理学科边缘融会贯通训练,它具有创造学的意义。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说,本书所提供的人文科学原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应当是21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人文科学赋予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纷繁的历史经验形态以原理统一性,使之在更为深刻与普遍的系统关联中获得准确定位。例如,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种发生广泛影响的观点是,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马克思人文主义主要归结于反封建的启蒙主义,从而断言人文主义思潮缺少反省现代化的能力。论者未能区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与19世纪人文主义不同的现代性,也未能省察到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中欧洲不同阶段的两种人文主义同时并存的复杂性,从而未能认识人文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人文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地位。 
信息化军队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成为军队现代化概念的本质规定性。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物质基础。 依靠科技强军加强我军质量建设,就是要逐步把我军建设成为数量规模适度、体制编制科学、人才素质较高、武器装备精良、军事理论先进的精锐之师。 俄罗斯将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重点将放在提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上。 美国的国家安全取决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和战备水平高的战斗部队。2 信息化军队的体制编制 中国是个大国,要有强大的陆、海、空军。 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作为衡量调整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重点围绕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进一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我们必须重建武装力量,使之更具机动性,具有更好的远程作战能力和更加轻便灵活,甚至达到能使人脱离战场的程度。 信息革命的内涵大大超过技术;它既是技术的革命,也是编制体制的革命。3 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 要抓住几个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项目,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杀手锏”。 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同时对现有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争取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俄国防能力的关键性问题是提高电子技术水平和发展信息技术。这不仅是提高国防能力的关键性问题,而且还能保证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使俄在尖端科技领域发展方面找到突破口。 社会与军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导致了新弱点和机遇的出现。潜在敌人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定向能武器攻击这些新弱点。 各军兵种部队C4ISR能力一体化,是确保从各种信息源迅速搜集准确与相关信息,并将其安全保密地传送给部队及其指挥官的必要条件。4 信息化条件军事理论 要发挥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创新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信息战几乎充斥于所有战争之中。 信息对抗的结果可导致军事艺术理论与实践发生深刻变革,使作战双方的对抗性质及其实施手段和方法的概念发生变化。 信息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建立对敌信息优势将成为作战的首要任务。 信息战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如同空战是一种手段,而并不是目的本身一样。5 信息化军队的科学技术基础 我们必须增强国防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我们祖国的发展和安全才确有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巨大动力。 信息化过程首先是指将计算机设备和信息化设备运用到军队的指挥过程,运用到军事组织和机构的日常活动中,制造高精度武器和机器人技术综合体以及信息武器。 战场数字化是信息战的关键。 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实施欺骗的机会,在方法上给攻防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6 信息时代的军事人才 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 要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培养各级各类新型军事人才。 即便在信息时代,主导战争行动的仍然是人。技术装备、部队结构的变化。不会导致勇气、无私精神、战友之情和领导能力的作用的消失。 第三次浪潮文明的战争,要求战士懂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扣扳机的原理。 会打仗的不是机器人,是人在用脑子进行战争。7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知识的较量。 信息战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对敌信息优势,使己方指挥和控制机构所获取的信息比敌方更加完整、准确、可靠和及时。 信息或知识的优势可能赢得战争。但是这种优势是十分脆弱的。 成功信息作战的整体效果是提高己方信息的质量,降低敌方信息的质量,从而为己方部队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决策创造条件。 所有信息作战能力都可以用于进攻和防御作战。8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形态 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 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联合作战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未来将发展成为各军 夺取信息优势和夺取制空权是战争初期的主要内容。 网络战提供了一系列相对不具名的、非致命的选择,这些选择可以以光速实施,而且升级为更为直接的冲突的风险相对比较低。 信息战与传统战争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战争开始的方式,以及国家、地区或组织确认进入战争状态的不同。 信息时代将不能完全消除战争迷雾和阻力,它将减少或把不确定的因素降至最低。10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素/1455 太空日益成为重要的作战空间,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通信被称为军队的“神经系统”,没有通信就没有指挥,就没有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就没有作战的胜利。 制信息权将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战争结局的主要因素。 一体化的侦察情报体系是战争的“生命线”,是网络中心战的基础。 心理战是一种信息作战核心能力。心理战对支援联合部队指挥官实现信息作战目标具有重要作用。11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武器装备联结为一个有机体系,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力成倍增长。 信息化战争取代机械化战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没有信息能力的机械化军队将被战争的发展所淘汰。 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争夺世界领先地位的平台,未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取决于信息资源,国家的前途、利益和安全系于国家的信息能力。 未来军队应当设法夺取制信息权,胜利的军队很可能就是能够建立制信息权的军队。12 信息化军队与信息化战争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立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在科技和人才。 我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同现代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是我军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军事斗争准备上,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