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7

bhs102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能力的议论文素材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veyuan

已采纳
束了其学习生涯,捧着高学历终日混饭吃。这类人就算有一时的光鲜,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对于这些人,教训就是:别以为有了高学历就万事大吉,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才是成功者一生的事业。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学历与能力问题的最大牺牲者。通常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能力来源于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学历成了他们求职中的劣势。他们往往与高学历者干的是同样的活儿,收入却不如后者,很自然地出现了心态的不平衡,开始怨天尤人,责怪这个世界的不公正,教育体制的不切实际,讥笑拥有高学历者的种种无能。殊不知,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公正的。学历不够,就要在求职过程中甚至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克服更多的困难。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可以再加强能力的历练,光优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卓越,做到让专业领域内的所有人都能认可和钦佩;也可以退一步,回头考虑再去取得一个高学历。 既然学历已是求职中的一道坎,作为求职者最重要的是应该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想办法跨过面前的坎,无论如何抱怨和哀叹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关于能力的议论文素材

164 评论(15)

Yuemng

诚信古今说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生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语: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真是因为有些失望之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力提倡“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这儿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的。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这才知道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几年后新生也毕业了,老校长说不定又在替哪个刚报到的看行李。新生是我哥,他说这件事的时候眼里仍闪着泪光。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我们青年该怎么做,是不言自明的。写作此文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32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