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羡江南--
物理与生活 谈谈与人体冷热感觉有关的天气因素 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许多人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感觉温度)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气温有时相去甚远。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温并不下降,人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改变了空气湿度的缘故。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这些都说明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的。决定人体冷热感觉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这三者都不可忽视。 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绝对湿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或压强)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多少。在某一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蒸汽的多少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蒸汽便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气体叫饱和气;另一种方式是相对湿度,用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汽的密度(或压强)的百分数比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里水蒸汽离饱和状态的远近程度。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里的水蒸汽就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中可供水蒸汽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发也就越慢。湿度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是由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的。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0C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保温层”,“保温层”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这时如果有一股风吹来或打开电风扇,“保温层”就会被吹走,人体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将减少,汗水蒸发速度增大,使人有一个凉爽的感觉。 当气温在240C时,空气中的湿度相对而言对人体冷热感觉影响较小,人既不觉得冷,又不感到热。240C的空气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则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从而感觉良好。当气温低于或高于240C时,人就会有明显的冷热感觉,此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的冷热感觉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当气温是250C,相对湿度为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感觉;同一温度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人体便感觉到闷热了。有人测定,气温是80C、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60C、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人体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在刮风的天气里或坐在奔驰的敞篷汽车上时,人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医学气象科学试验中,人们找到了风速大小和人体冷热感觉的关系:当气温为100C,3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50C;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像00C时一样。当气温为10C,2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80C;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会降至-50C。根据实验,大致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气温在00C以上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0C;气温在00C以下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0C。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根据天气预报增减衣服时,除了要注意气温的高低外,还要考虑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大小。这样才能使你的衣着和寒暑冷暖相宜。 
给你提议 生活中到处是物理的原理。你要是善于发现了。不愁2000字,两万字你都写不完
(只能作为参考)《新课标下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各种实际现象,与现实生活及高新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加强物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一些的增进学生的发展。”这说明只有的学习任务,学习情景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现象可持续性相似匹配的条件下,才能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而高考,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引我们进行中学教育的指挥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的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解题方法的指导、严密思维的训练,教师学生都为应付高考而机械的忙碌,缺乏激情和生气,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学生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高效的掌握物理知识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一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在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全新的物理教学理念,它明确规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用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学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把物理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比如在讲授重心这一物理概念时,由于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在重力场中只需要重力这个物理量就足够了,重心没什么用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重心的概念之后,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让同学们用这一节课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滴水马桶要在滴水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听见倒水的声音,他们看不见它的内部结构,他们只能根据听到的声音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联想,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结果有好多同学在经过思考之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有几个同学的模型设计方案相当科学。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同学我让其他同学帮忙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不难想象,学生“从自然、生活到物理认识”的过程学习物理,必定会在“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的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求知欲望。 二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新课标、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装进行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物理知识蕴含着严谨、求实、崇尚真理、自由探索等丰富的价值观念,它同样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物理教学应该而且必须体现教育的真善美,新教材展示了大量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学素材,为构建新型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相关链接;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物理知识,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阐述、发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深化、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这样的学习不只是在学习物理知识,也是在学习思想、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