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8

prison勒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600字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chen__

已采纳
你可以去“360读者网”看看啊,里面有很多关于中美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600字范文

211 评论(8)

fireblade

全球气候变化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一切离我们很遥远,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后果正在走向我们。前几天今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将整个燕大,整个秦皇岛,整个华北地区湮没在漫天橘黄之中,天空黄的可怕秦皇岛已经接近东北了,可以想象得到生态问题是多么的严峻……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气候变化如此恶劣,低碳经济全面实施迫在眉睫,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世界各国呼吁要共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我们必须立刻采取有效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更剧烈,更难以处理。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问题会越来越热,尤其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生态失衡的危机并没有停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排放高,可再生能源价格高和稳定性差,未来发展离不开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关于我国的减排承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特别困难,关键靠核电。二是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以2005至2008年每年平均下降速率推测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此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即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上升,核电及可再生能源上升至15%,碳排放强度可以下降10%。  2010年中国排放量约为80亿—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单位产值排放量保持不变,那么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量约为300亿—350亿吨。而按照保持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全球目标要求,全球排放量必须低于350亿吨,约为300亿—320亿吨。以此计算,中国可能会消耗整个世界的预算排量。  但中国政府已经表明,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也就是说在保持经济增长8%的情况下,到2020年碳总排放量将为114亿吨,若在随后的十年(2020—2030年)中,碳排放增长量与当前相当,百分比略有增长,那么至2030年,中国排放量约为140亿—150亿吨。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1、低碳经济是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突出,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并逐渐演变成为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驱动因素。  从全球政治领域看,气候外交成为国际政治外交的焦点议题。气候外交的背后是发展问题,发展权的焦点则是碳排放权,大气环境还能承载多少碳排放量,就意味着世界经济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展开博弈。  从全球看,工业化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60%,美国累计约占28%,是中国的5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1、低碳经济是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突出,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并逐渐演变成为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驱动因素。  从全球政治领域看,气候外交成为国际政治外交的焦点议题。气候外交的背后是发展问题,发展权的焦点则是碳排放权,大气环境还能承载多少碳排放量,就意味着世界经济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展开博弈。  从全球看,工业化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60%,美国累计约占28%,是中国的5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2、低碳经济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驱动型的中国经济承受很大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2 评论(12)

爸子哈哈

很简单,我刚开始大一的时候就是这个!
106 评论(12)

rosanne1103

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  ●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  ●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  ●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24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