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hengFeng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真正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真正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新世纪新阶段,应自觉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拓展载体,丰富路径,多措并举,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引领生态文化风尚,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意识还很淡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还存在扭曲现象,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和资源低利用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包括通过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来解决。因为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发源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试读已结束, 
倡导 发展绿色科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7倍、日本的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西方国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不能走这样的歪路,因为这是一条死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论述:“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做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论证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演化。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尤其是天文学上的“星云假说”、地质学方面的地质演化、生物学的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化学上的元素周期律以及人工合成尿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的核心内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自然 在马克思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它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人类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而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类要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不但人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离开了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而且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无机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们形成不同的审美和精神世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 从人类的生存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上唯一科学和正确的思维形式。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中获得帮助和启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然而无论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还是人对自然的绝对从属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既强调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人类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也才能改善,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更相信“人定胜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利用自然,而忽略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从而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进行人类的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不以热的意志为专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着的,其运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到各种联系背后的规律,并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才能正确地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既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事情,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方面,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向适应的,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其历史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必将不断接受检验并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也必将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今天,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因此,我们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