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mao_1988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得长出来了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的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出句间不同的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那个先是因为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课程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目的、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们在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学语文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叫“语文”。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语文,怎样教、怎样学才算达到这门课的目的,这些问题虽然专家们已经谈论甚至争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语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过,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语文课教学是不成功的。吕叔湘曾说:“讲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首先我们肯定它有问题……教学时间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吕先生这话是20年前讲的,现在的情况也未必有多大好转。只要看看目前社会公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语文水平的低下(商店、报刊、电视,到处写错字,读错字,到处是不通的句子,学校中很多老师说不了普通话,板书极糟……),就可以知道学校语文教学从总体来说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失败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三大弊病,其中之一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愈演愈烈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成败问题,自然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它还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限制。不过,就语文教学自身而言,如何正确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自觉自主地(而不是仅仅为完成上面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去上好这门课程,这里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县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教语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教师教育教学用语的研究。教语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规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为讲授教材、体现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与教材教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各科教学法课。除了讲授一些教学理论、课程性质等问题之外,着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关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课。这门课本应是最具有针对性、最实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课,可惜它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教书的老师,没有几个承认是从这门课学会教法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过去这门课往往脱离实际。 这些年来,人们日益注重到对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教学语言的研究。实践证明,离开了对教学语言的研究,教学法的研究是难以深入的。现在国家教委已正式下达文件,把教师口语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过去对教材研究较多,对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对“教语”,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必然会形成“教材教法教语”这样的新格局。其中“教语”的研究基本上是刚开垦的生荒地,语文教师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来。 教学语言的研究范围是宽广的。比如: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语体,它有什么特征?它与一般口语有什么不同?教师口语中课堂语言和课下语言有什么不同?中学阶段或小学阶段教师口语分别有什么共性特征?对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教师口语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与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有什么关系?课堂教学中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交谈语等有什么特点?等等结合地区特点,我们还可以研究对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教学时使用教师口语的具体情况,在双语教学情况下教师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在落后地区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等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方面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研究就可以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甚至可以发前人所未发,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提供新经验。
请先采纳我为的最佳答案,否则我是不会发给你的。。别怪我,我也是受害者,每次给别人提供帮助后都不采纳我,还故意挑毛病找理由,我做这些事情也是要时间要费脑子的,花时间弄出来什么也得不到,换要挨骂。。我弄这些东西不就是为了这几分吗。做事讲的就是诚信,你信我你就采纳然后我发到你邮箱,不信我也没办法。反正我是不会当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