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你啊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要点提取技巧在申论客观题中比较常考的要点类型为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只要找准这些词汇,申论要点提取不在难。以下我们将一一探讨:一、问题词常见问法有:问题、不足、困境、表现、瓶颈、挑战、难点等。在材料中出现的负面元素我们要重点关注,寻找标志性词汇。如常见的标志词:问题、坏处、坏现象、不足、缺乏、困难,不常见的表述:弱点、薄弱、落后、瓶颈、毛病、弊端、缺失、不容乐观、矛盾、争议、令人堪忧、恶化、质疑、漏洞、尴尬、荒废、症结、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不健全、不足、缺乏、缺少、流失、少、差、弱……等。二、原因词常见问法有:原因、理有等。在材料中主要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常见的标志词:因为、由于、原因、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根本上、本质上、主要是、关键在于、因素、要素、缘由、缘故、元素、主要归因于、与……有关等。三、影响词影响大致可以分成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积极影响的常见问法:意义、效果、成果、积极作用等。可关注的词汇有:促进了、改善了、增加了、提高了、减轻了、实现了、弘扬了、倒逼等。消极影响的常见问法:后果、危害等。词汇有:降低了、减少了、破坏了、阻碍了、加重了、激化了等。四、对策词常见问法有:做法、措施、建议、对策、意见、经验、启示等。要重点关注材料中的动词,如:推进、推动、建立、健全、统筹、设置等等,也有一些特殊标志:推动、促进、提高、加强、完善、鼓励、健全、依托、搭建、着力、优化、美化、拓宽、振兴、支持、保障。需注意的是有些对策类问题只要求回答对策;有些对策类问题需要回答问题和对策。问题和对策都要作答时,建议两种元素分开作答,更为清晰。 
201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就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分别进行总结、归纳,原来同学们感觉困难的说明文阅读,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说明事物的。议论文:表达观点,阐明道理,逻辑严密,有据有理。记述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散文: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字字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申论大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标题可以说是议论文的眼睛,其一般体现论文的中心论点,标题拟不好,就很可能保证不了清晰的思路,没有清晰的思路,当然也就写不好大论文,因此大作文的拟题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然而,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的考生拟制大作文标题时要么过于宏观,要么冗长不精练。因而今天我们要针对这两个常见问题展开探讨,只有明白错误错在哪里,才能在今后考试中规避错误出现的可能性,给大作文写作开个好头。错误一:标题过于宏观部分考生不论申论给定材料或者申论大作文的主题是什么,在拟制申论大作文标题的时候,总喜欢与“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宏伟目标扯上关系,认为这样申论文章就会有高度,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殊不知,这些宏观的社会发展理念,不是1000字左右的申论大作文能解释清楚的。如:给定资料中提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垃圾难题日益普遍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对‘垃圾难题’的思考”为副标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这篇大作文照理只要是从“垃圾难题”想到的,围绕全社会应当怎么去共同解决垃圾难题,或者解决垃圾难题的重要性等等去写作,都是符合要求的,标题就以总论点作为标题或适当改编就行。这时如果文章标题拟为“解决垃圾难题 共筑‘中国梦’”明显不合适,跨度太大,考官阅卷时看到这样的标题不禁想反问:解决垃圾难题,就能实现中国梦吗?其实这则标题改为“解决垃圾难题 共筑生态文明”就更为合理,符合题干和材料的内容,也显得考生思考问题更为理性!这些宏观社会发展理念是不是一定不可以写?当然不是,如2014年江苏省考申论试题:“给定资料1”中提到家庭幸福就是中国梦在每个家庭中的鲜明投影,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材料内容重点论述个人、家庭幸福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这种主题的申论大作文就可以取类似这样的标题:“以个人幸福为根,塑中华民族复兴之表”“成就个人幸福梦,助推实现中国梦”。这时,这种标题写法就是合理的。因此不能自认为这是一种“万能用法”,得结合题干和材料具体情况而定。错误二:标题冗长啰嗦申论大作文标题是考生对申论大作文主题认识和了解的直接反映,应尽量做到语言简洁,以短为美,用最少的文字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阅卷者一眼就能看明自,切忌繁琐饶舌。有的标题明显很长。如:“春风怒放花千树 更扬风帆立潮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道德法治双驱动弯道行驶好超车——谈“德’,“法’,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一分理解信任社会将多一分温暖和谐——读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间的一段故事的感悟”,一口气都读不完,考生想的累,考官看着累。标题怎样表达才简洁?结合一道例子来看。如2015年4月联考试题:给定资料7中的“归零”说法,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有考生标题是这么写的:“归零是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样的标题显得冗长、繁琐、拖沓,虽面面俱到,把文章论述的内容要点都考虑到了,但违背了标题凝练原则和要求。我们不妨将“个人、企业、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括,改为“社会创新发展”,那么结合主题,分为两小句,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拟为“树立归零思维,助推社会创新发展”,这样语言相对简洁,表意也很明确,简单、干脆,让文章标题真正实现“尺幅容千里、片言纳百意”。以上两种错误的申论大作文标题写作类型在考生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也是广大考生在申论大作文标题拟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好的申论大作文标题,形式上应该简明规范、文字简洁,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凸显主题,表达上应该彰显特色、富有文采,所有考生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