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
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光辉;它,见证了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是人类智慧的起源;它,点燃了文明的星火。它就是古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凝结而成的——汉字。汉字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不可代替的历史地位。当我第一次呀呀学语,第一次在纸上歪歪扭扭写字的时候,我便开始与汉字接触。它们是智慧的化身,我从它们身上感觉到一股神奇的力量。汉字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谁,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汉字。社会在发展,即使丢掉手中的笔,坐在电脑旁,用娴熟的十指敲打着键盘,一个个漂亮的汉字瞬间映入你的眼帘。可见,汉字和我们那样密不可分。虽然各个地方的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用相同的汉字来交流。汉字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交流工具,它们在许多文豪墨客的笔下更是妙趣横生。每当我照镜子时,我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我看见镜子里的我: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白眼珠里衔着一颗“黑葡萄”,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这足以证明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因此感到无比自豪。我们中华的汉字,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有了汉字,才会有诗歌宋词,有了汉字才会有交流的工具,有了汉字,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有了汉字,才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非汉字而何?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越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如果我们从更深一层的视野去看由汉字衍生出来的文化领域,小自书法、篆刻,大至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它们从不受任何方言的阻碍,盲接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汉字是维护民族统一的最大功臣。不仅对我国,汉字在历史上也曾经对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祖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继承和发扬甚至研究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从汉字入手。一、汉字与历史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语热。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等}面而来,汉字,是{己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全世界看到了古老儒家文化散发的深厚魅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圣人“孔子”为名、回归中华文化主流的“孔子学院”应运中华文明。狭义地兑,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拥有三干四百多年的历史。汉字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对民族的统一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汉字作为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位,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派李斯整理小篆,统一了文字,“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各地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之后虽屡经战乱与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却未能割断,汉字沿着发展演变的道而生。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200s年,孔子学院和孑L子课堂注册学员13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140多万人参加。汉文化除了有极强的吸引力与融合力外,另一个特质是,它的传播不是靠强行灌输式的,也不是宗教膜拜式的,而是基于对人类心灵的启迪。凡是走进中华文.化领域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那就是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对真、善、美充满了憧憬的世界。二.汉字与文化路一直维持着一个相对统一的局面,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人民都自觉不自觉的继承着汉字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更耐入寻味的是:历史上,屡次异族入主中原之后,如:元代和清代,其结果都融入了汉文化,而汉字就是促成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认为:“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3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万方数据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5溢。。I译Im大语文论坛.教育随笔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分支,有艺术文化,包括文学、音乐、书法、篆刻等;民俗文化,礼仪庆典、民间传说,法律典章、日常规范等。这些文化系统都反映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而记录这些文化现象就离不开文字,随着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的产生。华夏民族也结束了它蒙昧的历史,翻开了它崭新的、文明的一页。虽然,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的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此后,历经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演变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由此可见,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选自《最后一课》的令我觉得十分感动的语句。《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文章描述了普鲁士军队将要占领柏林时,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言。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会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一波波“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正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一些zf官员、教育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他们在不断强化的英语等外语的教育,做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拿不到……总而言之,当今社会,英语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却一再被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词的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吗?试问,日本是如此?韩国是如此?法国是如此?不!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名族绝不会!历史上,只是那些被破压,被奴役的名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恶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抢占了台湾岛时,就是实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汁吗?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着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不是冒出几句英文的所谓的精英,反而令人浑身不自在。我认为,我们的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样的神奇?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其与母语等量齐观,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母语之上。珍惜吧!用同种角度,同样的思想去想想:小至韩麦尔先生,大到整个法国人将要失去母语的那份悲痛与无奈吧!难道我们要让“母语尴尬”再次在有着五千年明史的中国重演时,才会珍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