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gzkkll
“被引次数”是指该篇论文发表后,截止目前被其他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引用的次数。 
楼主求采纳~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I 的计算公式为:CI 的几何意义如下: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CI 的具体统计方法1 统计源文献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4JMI 对CI 的修正《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2~05 。具体调整办法为:?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JMI 类型 取值区间 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 调整期刊数社 臃肿 [10000~20000) 2 43科 非常臃肿 [20000~40000) 1 23极臃肿 ≧40000 05 11自 臃肿 [7000~17000) 2 102科 非常臃肿 [17000~37000) 1 40极臃肿 ≧37000 05 说明与讨论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引文分析技术日趋完善,应用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文献计量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测定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通过文献引用频率的分析研究可以测定某一学科的影响和某一国家某些学科的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通过引文聚类分析,特别是从引文间的网状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探明有关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结构,划定某学科的作者集体;分析推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还能对某一学科的产生背景、发展概貌、突破性成就、相互渗透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科学的动态结构和某些发展规律。研究学科信息源分布 通过文献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分析某学科(或专业)文献的参考文献的来源和学科特性,不仅可以了解该学科与哪些学科有联系,而且还能探明其信息的来源及分布特征,从而为制定本学科的信息管理方案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确定核心期刊引文分析方法是确定核心期刊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来评价和选择期刊的,比较客观。加菲尔德通过引文分析,研究了文献的聚类规律。他将期刊按照期刊引用率的次序排列,发现每门学科的文献都包含有其它学科的核心文献。这样,所有学科的文献加在一起就可构成一个整体的、多学科的核心文献,而刊载这些核心文献的期刊不过1000种左右。利用期刊引文的这种集中性规律可以确定学科的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有关文献老化的研究一般是从文献被利用角度出发的。D普赖斯曾利用引文分析探讨文献的老化规律。通过对“当年指标”和“期刊平均引用率”的分析,他认为期刊论文是由半衰期绝然不同的两大类文献构成的,即档案性文献和有现时作用的文献。科学文献之间引文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引文的时间序列。对引文的年代分布曲线进行分析,可以测定各学科期刊的“半衰期”和“最大引文年限”,从而为制定文献的最佳收藏年限、对文献利用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依据。同时,一个学科的引文年代分布曲线与其老化曲线极为相似。这有力地说明文献引文分布反映了文献老化的规律性。因此,从文献引用的角度研究文献老化规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信息用户的需求特点利用引文分析方法进行信息用户研究是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用户(作者)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尤其是某信息中心对其所服务的用户所发表的论文的引文分析,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同一专业的用户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评价人才在人才评价方面,常采用引文分析方法。这是因为某著者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的程度可以是衡量该论文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同时,也从科研成果被利用的角度反映了该著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引文数据为人才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从对历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来看,物理学、化学、医学领域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其论文被引次数最高者(LDLandan)为1888次;最低的也有79次(J· H· D· Jensen);只有六名低于 200次。可见,这些科学界的精英的论文的引用次数是很高的。
学术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5161 = 176÷341论文发表咨询我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