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麦克斯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大辞典“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医家: 代表人物:扁鹊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 扁鹊[2]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你可以去百度上搜索一下,应该能找到不少关于诸子百家的论文。
论老子的管理思想老子在诸子百家中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别人都在劳碌,他在悠闲;别人都在疾呼,他在沉默;别人在哭,他在笑;别人都在尘世奔走,他在他的大道之境中御风遨游。他在用他的独特的管理艺术来影响他在的那个世界,也在影响着几千年以后的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老子的管理思想。一,“道”的管理思想。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三,矛盾和转化的管理思想。四,“有生于无”的思想。五,谨慎治国的管理思想。一,“道”的管理思想“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中心。“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理想的中心目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老子心目中,“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实体的道。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可道” 的、可以名状的实体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非常道”的,很难用言辞名状的管理或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而且,这种“不可道”的管理,其作用要远比“可道”、“可名”的管理价值大,这种“不可道”、“非常道”的管理,一旦被人们认识并被挖掘出来之后,就会使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带领下属在求索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社会交往中,在努力寻找“可道”之“道”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地探寻那个“非常道” 之“道”,即企业的内在精髓一“企业文化”。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老子根据“道德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他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所理想的君主,并不是给老百姓办许多好事,叫大家歌功颂德,而是有他等于没有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而誉之”最好的君主是大家简直不知道有这个君主,至于大家亲之誉之,歌功颂德,那倒已经是第二等的君主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大家都生活得好好的,那还有什么功德可颂呢?坏就坏在“有为”上。“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显然表示出老子对于当时统治者那种胡作非为的深切反感。可是,老子的无为,并不简单是不满现状的一种消极反抗,也不简单是返淳还朴的一种天真幻想,他这里面的确还有他自己的一套奥妙。老子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只可随顺它,决不可用人为力量加以干扰,这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可见,老予并不反对人类的积极努“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管理应尊重事物运行的客观性,反对各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不合理的干预和压迫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要求统治者“无为”。(2)要求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政策,大力减轻对社会的压榨和干预。(3)要求全社会的人们都尽力“无为”以保持一种稳定平和的生活气氛。“无为而治”不仅是对统治者的,也是对全社会的。它要求全社会的人们都能通过“无为”保持清静协和、质朴安定的社会环境,做到以不争对争,以知足寡欲对争名夺利,以安分守己对尔虞我诈,以重道守德对失道动乱,保持一种互不干扰的清静生活。老子主张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恰恰是透过无为,不干扰、不强制、不苛求、不勉强他人,而让所有万物能够顺乎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无不为。而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管理和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现代管理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什么都管,无所不为。而应当分清哪些该“为”,哪些应该“无为”,而最后又能达到“无不为”。因而,作为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深刻的。三,矛盾和转化的管理思想老子根据矛盾的普通性和相互转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矛盾、争取胜利的战略战术。他根据对当时现实矛盾斗争的深入体察和分析,提出了各种事物矛盾转化的基本的趋势的论断。其总的原则是,表面上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的一方最终能够战胜貌似强大处于优势的一方。要求管理者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矛盾转化的基本趋势,增强取胜的信心和勇气。“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老子以静应变的思想,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要求统治者的治国政策保持清静安定。要通过减少对社会的压榨,推行顺应民心、反映民意的政策,求得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他认为,减少对社会干预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二是要求人们对待事物的变化应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像道那样稳如泰山,这就是要有一种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在老子看来,祸福和胜败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到这种事物转化的必然性,就会有比较全面的思想准备,既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会因暂时失败而悲观失望。四,“有生于无”的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意思是,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里,有了车毂的中空处,车才产生作用。揉陶土坯制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处,器皿才起作用。开凿门窗建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中空处,才有房屋作用的存在。所以“有”给人以便利,而“无”却为“有”提供作用。这就是老子的有无观。老子的有无观反映在管理思想上有以下几层意义:一是管理者看问题应该全面,不仅要看到车辐、车毂,还要看到间于车辐、车毂的空隙部分,要重视“有”,还要重视“无”,重视一时尚不见之于现实的东西;二是管理者做工作办事情,要善于把自己放置于“无”的境界中,以超脱和豁然的态度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如此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从纷纭复杂、琐碎撩人的简单事务中,从暂时的不利因素或困扰中摆脱出来,才能气定神闲、冷静理智地面对问题,合理考虑事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进取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计划。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管理的创新可以从老子的“有生于无”的思想中获得深刻的启发,那就是企业应该本着“有生于无”的思想去实施创新,应通过努力使“无”的裂变,促使“有”的产生。五,谨慎治国的管理思想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内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要稳中求变,变中求稳。“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的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老子主张以谨慎小心的态度处理国家的各种事务,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反对不顾事物的变化规律,主观急燥,盲目冒进,朝令夕改,翻云覆雨。他特别强调,对于那些带有根本性的指导法则,要遵而不违,持而不放。老子认为,保持清静和安定是治国的重要方略。它是战胜各种因头脑发热、主观盲目造成的失误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有力武器。“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对外关系上,老子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平等谦让,以礼相待,友好相处,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行径。特别是大国更应遵循这一原则,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得天下的拥护,否则最终是失败的。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清静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动荡。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地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就会国富民强。 上面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老子的管理思想,这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老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的是老子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和局限性。比如其反对干预,放任自流,再比如其复古保守,求静止变,这都是现代我们应该摒弃的东西。但是其积极成分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留传的。毕竟无论如何,他描述的社会都是我们的理想和向往。他的管理思想都是我们的财富和宝藏。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