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0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最难与最易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exiaolin

已采纳
中国很早就有先知而后行、知难行易的古训,大概的意思就是做事之前都该想清楚如何去做;遇到了困难该如何处理;成功或失败后将以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准备好这一切后,行起来必定会容易很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对应的知易行难却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概念,这就促使我抱着浓厚的兴趣来分析“知难行易”的是与非。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认为“知比行更难”。正是因为“知比行更难”,所以在求知的过程中,欲认知一件事物,就该从理论上入手,先认识它、理解它,最后吃透它。这就比我们自己漫无目标的反复尝试会容易得多,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的这些理论都是前人通过无数的艰辛实践才获得的。举个实例吧:在生物课上我们都会学习显微镜的作用与使用,一些关于显微镜的概念和使用步骤很难记住,但我把它们死背下来、消化了以后,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时遇到的困难肯定就会少得多,这无疑就验证了知难行易。虽然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势”,可光是盲目地去做不用脑袋去思考那才真正是“假把势”。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就是通过一代代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造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虽说是因为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新的发明,可光靠行动不靠脑子行吗?如果古猿不知道锋利的石头更容易攻击敌人、更容易刮开动物表皮,它们会不断地去创造、不断地去发现么,那又怎样会有我们今天的社会? 理念上的东西虽然常被人们说成是空洞的,可那绝对不是一堆垃圾,正好相反,那是精华、那是人们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正如我们学习的数学一样,教科书上所给的虽然只是一些刻板的定理,老师主要是做相关讲解和进行针对性的解题技巧训练。但书中教给我们的这些知识则并不全是老师们个人的发明、发现,而是老师们在吸收、消化了前人的相关知识后才有资格站在了我们的讲台上。这正是知难行易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作文 在求索的过程中故然有太多的不容易,可掌握了精髓、掌握了技术,做起来不也是大刀阔斧、易如反掌么?

最难与最易议论文

250 评论(12)

163cnmax

人生很难,人生也很容易。人生的难与易,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采取的人生态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难也罢,易也罢,孰对孰错?或者说根本就无所谓对错。年轻的时候,理想在脑海中时时撑着,一点也不敢松懈,总想在人前活得更滋润一些,总想在人前笑得更灿烂一些,即使是放个屁,也总想比别人放的更响亮一些,于是便事事与人竞争,穿着上的竞争,作派上的竞争,说穿了是完全靠作秀立足于世间。其实内心呢?惶惶然如揣小兔,自卑与孤傲此消彼长,并辔而行,竞争的时候,全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本。到头来却发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咬一口馒头用力过大也会噎着,甩一下胳膊用力过猛也会闪着。而天上的太阳不因为你脸上愁云密布便躲进云层,水中的月亮不因为你感慨万端而离别清泉。天不下雨,禾苗干枯,雨下多了,禾苗又会涝死。眼看着别人结婚生子,自己却还是孤零零一条,眼看着别人升官发财,自己却还是穷光蛋一个,那个滋味,有人把它叫失落。于是忽然间觉悟出自己不过就是那个本来的自己,力量没有狗熊大,胃口没有鳄鱼大,肢体没有熊猫大,个头没有老虎大……论跑步跑不过豺狼,论跳跃跳不过袋鼠,论飞翔飞不过麻雀,论纠缠又缠不过峨眉山上泼皮猴子……自己啊,其实什么都不是。其实人生如果想活得自然,就不妨去经常看看流水,水往低处流是一定的,是最符合自然法则的。而人往高处走固然不错,但要看你的实力如何,所选择的路径如何,所使用的工具如何,给养又如何,等等。不一定人人都适合往高处走,能往高处走的,并且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这世间真是少之又少,没错,因此人们称他们为登山英雄。既然这样,就不妨在此歇歇脚吧,歇脚地的风景一样美好。不就是那座山吗?山顶上的雪肯定比山脚更厚,风,肯定比山脚更狂,夜 ,肯定比山脚更冷,当然,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你在山顶上所看到的星星比原来更大,也更明亮,但是那星星却在天上挂着,你望眼欲穿,只是不属于你。人生如果像流水一般,顺从自然,总是顺着最佳捷径一直前行,倒也相当轻松自如。哦,别忘了,水流到尽头便是大海。大海的壮阔是高山所无法取代的。
253 评论(10)

定格~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4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