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颜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符合环境质量评价的目标内涵,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评价目标与指标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对环境系统和孕灾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环境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科学性,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明确,分析、统计和计算方法要规范。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简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内涵,对结果的精度产生影响,过于复杂则不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指标体系要难易适中,有利于应用。主导性原则:环境评价指标必须要有代表性,选择对环境起主导作用的指标,剔除次要指标,保证指标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一)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内涵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下水对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环境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支撑程度。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越高,地下水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高;反之,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越低,地下水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小,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不明显。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没有直接联系,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不一定高。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随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经济社会用水效率的提高而变化。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包含两个基本属性:依存度和可持续度。依存度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依存程度,依存度越高,说明经济社会更多地依赖于地下水,而更少地依赖于地表水。可持续度是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兼顾后代发展的需要,把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在其承载力限度内,减少不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消耗,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科学设置评价地下水资源支撑度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反映地下水资源在经济社会中所起作用的重要依据。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评价指标既要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又要考虑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地区的可比性,避免指标的重叠。(2)可操作性。所需要的数据易于获得,资料齐全,计算简便;所选指标在现阶段具有稳定性、通用性和可比性;指标体系结构合理、指标数量较少,可综合反映地下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3)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一个动态变量,不同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评价指标中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4)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地下水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全面反映地下水对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环境在内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总体支撑程度。(三)指标体系框架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准则层包括两个子目标———地下水资源依存度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指标层包括8个指标,其构成如图2-3所示。(1)水资源中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水资源系统中地下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这里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地水资源总量,不包括跨区域河流流入的过境水量。该指标反映了地下水在整个水资源系统中的比重,也反映了地下水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2)农业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农业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农业发展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3)工业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工业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工业发展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图2-3 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指标体系图(4)生活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生活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居民生活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5)人均地下水资源量。指一个地区每年人均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一个地区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状况等因素。(6)亩均地下水资源量。指一个地区每年单位面积耕地所占有的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它反映了可用于农业灌溉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7)地下水开采程度。指一个地区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地下水开采程度越高,表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越高,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就越少。如果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就表明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8)劣质地下水分布率。我国将地下水质量分为四级:Ⅰ级———可供直接饮用的地下水;Ⅱ级———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地下水;Ⅲ级———不可饮用,但可供工农业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Ⅳ级———不可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Ⅲ、Ⅳ级分别为中度、重度污染的地下水。劣质地下水分布率指一个地区Ⅲ级和Ⅳ级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地下水分布总面积的百分比。(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按下式计算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式中:GK———K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其数值越大,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就越高;Wi———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wj———群体指标的权重;xjK———各群体的指标标准值;n———主体评价指标的个数;m———群体评价指标的个数。群体的指标标准值根据指标实际值计算得到。对于越大越优型指标(如人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对于越小越优型指标(如地下水开采程度),计算公式为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式中:XjK,Xjmax和Xjmin分别为K地区j指标实际值、所有地区中j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