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35
你要是用模型呢 还是从宏观角度来说呢? 
一. 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3%, 78-84, 7%; 85-2001, 0%; 95-02, 75 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 78-4:1;85-7:1; 99-5:1, 2002-1:1 农民负担重 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 基础设施 科技、教育 产业结构 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 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 美国,1870-51%; 日本-1870,70%, 1950-48%,1980-5; 2000- 9% 韩国,1950--3; 1980--9; 2000- 8% 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 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 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 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6%; 99, -0%; 00, -5%; 01, -9%; 02, -8% 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 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失业问题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 造成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 部分离土离乡的农民回流 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不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 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 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 启动存量消费是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 外资 民间投资 城市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 2002 1991 城市 农村 城市 彩电 4 5(48%) 68 (89%) 冰箱 4 8(17%) 49 (30%) 洗衣机 9 8(34%) 81 (39%) 收入 7702, 6(32%) 2025 (122%) 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 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1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 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 3。增加农民收入。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 三.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 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 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 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 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 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 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 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四. 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 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2002年84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8%=》粮食需求增长 GDP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 耕地下降,农业劳动力下降=》基本自足? 粮食增产潜力? 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5~0倍 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 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 周期长 不容易市场化 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 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 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 五. 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16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决议、科学发展观等强调了这一点。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 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 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 六. 减轻农民负担 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 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 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 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精准农业 2003-9-15阅读次数:279次 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由于化学物质的过量投入引起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一种新颖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诞生,从而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它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在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的实时诊断,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实施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因而精准农业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可以预言,它的应用实践和快速发展;将使人类充分挖掘农田最大的生产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成为可能。实施精准农业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等。 我国当前面临农业资源匮乏、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另外加入WTO农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在我国实施精准农业示范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由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立项实施的小汤山(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现代科技示范园内)精准农业示范工程项目中,项目承当单位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及合作单位率先开展了大规模、高水平的试验和探索。赞同 6| 评论(2)
据学术堂了解农业论文可以分五步进行写作 选好主题 (1)选与专业有关的,这是选主题的基本要求 (2)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比较丰富,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写作可以找到比较多参考文献;不要为了追求论文创新,而去选择没有有关相关研究文献题目,那么后面写论文时很难的 收集文献 收集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收集和阅读文献的目的是为了看看他人的课题是有怎样的研究思路,也是为了适当的"借鉴"他人的研究生框架 拟写提纲 结合自己的主题,在充分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拟写自己的写作提纲;拟写提纲需要注意的是,提纲里每个小标题的确定,都熬考虑到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内容 填写内容,完成初稿 根据确定好的提纲,进行内容的填写;在填写内容的过程里,虽已经有文献的内容是不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但可以进行借鉴再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 依照导师的意见修改,最后定稿 初稿出来后,发给导师;毕业论文都是需要按照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才可以最后定稿,导师同意签字可以参与答辩